在少年家事法庭,最让法官棘手和痛心的是那些孩子们,他们有的被父母争来抢去在两个家庭辗转,有的被父母相互推诿监管责任居无定所,有的是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无人管教,有的未完成义务教育早早进入社会,有的打骂代替了管教...
有时不守纪律,有时不循规蹈矩,经常调皮捣蛋,喜欢恶作剧,有时甚至故意搞破坏,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生活中常被称作“熊孩子”。哪些“熊孩子”的行为应当引起关注?小孩子是如何变成“熊孩子”的?面对“熊孩子”,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社会、学校和家庭该如何正确引导?
日前,最高检、全国妇联、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文推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文件要求对包括罪轻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等四类涉未成年人案件,“必须进行家庭教育情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改进家庭教育意见,必要时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熊孩子是北方方言,指惹人讨厌的孩子,也有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家有“熊孩子”你该怎么办?“最近遭遇了熊孩子串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家住东西湖的魏女士说。近日,她家来了一位小客人女儿的小堂弟闹闹。这个小名还真是没有起错,3岁的闹闹很是闹腾。
文/鲁鹏程有一个3岁小女孩,因为爸爸妈妈临时出门几天,爷爷奶奶担心自己无法更好地照料孩子,便请来了女孩的小姨帮忙。一天,女孩中午睡醒觉后,忽然吵着嚷着要妈妈抱,但爸爸妈妈都不在,她的要求不可能得到满足,结果她就哭闹起来。
8月25日,一个正在8楼屋内看动画片的10岁男孩,因为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一气之下用小刀子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致使其悬在半空动弹不得。40多分钟后,消防大队紧急出动后才将人安全救下。这样的“熊孩子”让人气愤又无奈。
过来吃饭啦!简单一句话有没有让你想到一个熟悉的场景?的确,与“熊孩子”的日常,精彩程度堪比警匪片,分分钟都在斗智斗勇,更有甚者一言不合就要离家出走。“熊孩子”固然惹人气,但作为家长的你有没有思考过,熊孩子的问题其实也折射出了家长自身教育方法的问题。
5.10在餐厅大吵大闹、在墙面上胡乱涂鸦、待人刁钻没礼貌……“熊孩子”不光把家里搅得翻天覆地,还往往在公共场合影响他人。为什么会出现“熊孩子”?面对“熊孩子”该怎么办?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