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日本受教育7年,弃医从文。80年后,《域外小说集》卖出起拍价的11880倍。鲁迅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中说:“我的剪辫,却并非因为我是越人,越在古昔,断发文身,今特效之,以见先民仪轨,也毫不含革命性,归根结蒂,只为了不便:一不便于脱帽,二不便于体操,三盘在囟门上,令人很气闷。”
鲁迅小的时候也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一面,和所有的小朋友一样,他也有爱贪玩的一面。我们都知道,鲁迅他家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就是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的百草园,在那里,鲁迅度过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也给他留下无穷无尽的记忆。
(根据来华强2004年讲课录音整理)鲁迅17岁那年,离开了故乡,到南京求学去了。在南京先是上的江南水师学堂,就是海军,读的海军,在那里大概有一个学期,他觉得那学校不行,后来就转了。然后就上了江南矿路学堂。在这一下子学了将近四年,学地质的,江南矿路学堂。
鲁迅在弘文书院,1903年。鲁迅的留日这段“青春”历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予以研究(此类文献、论文甚多),或者作为一个自洽性的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文学素材予以处理(比如,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小说《惜别》),也已有相当一批成果出现,那么,《究竟是青春》这部作品有何特质及意义?
很长时间以来,包括北京鲁迅博物馆等鲁迅研究机构制作的鲁迅生平展览,和一些知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编撰的鲁迅题材的图书,在涉及到鲁迅在弘文学院留学经历时,在一些史实方面存在不同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把鲁迅在弘文学院期间拍摄于1903年的一张照片说成是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毕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