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兰布斯海姆的“普法尔茨蔬菜园”是德国最大的连片蔬菜种植园区,由超过125家新鲜水果和蔬菜生产商组成,总面积达 9000公顷。这是7月18日在德国兰布斯海姆拍摄的蔬菜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欧新这是7月18日在德国兰布斯海姆拍摄的蔬菜。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据俄远东发展部网站消息,4月25日,俄“哈巴罗夫斯克”跨越式发展区温室大棚蔬菜种植项目举行开业仪式。该项目由日俄合资企业“JGC Evergreen”公司实施,今年3月初出产首批黄瓜上市,4月中旬西红柿上市。
阅读摘要|安徽人赵耀祖在贝加尔湖边建了一片蔬菜大棚,把国内先进的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带到了俄罗斯,通过第一年试水,蔬菜就大获丰收,在寒冷而漫长的西伯利亚寒冬,给当地人带去了一丝绿色和温暖,他的蔬菜上市后,深受当地市场和人民的欢迎。
阅读摘要丨我的表哥已经在俄罗斯种地十几年了,他从小在黑龙江长大,在北大荒的农场长大,高中毕业之后没考上大学,顺理成章就在国营农场工作了,农场的工作很稳定,但是挣不到钱,于是,就到俄罗斯承包土地、种地,期间经历过各种酸甜苦辣,有成功,有失败,有收获,有歉收,好在付出终有回报,他现在
它现实了空间和资源的充分利用,相比较传统农业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节约水资源、减少了病虫灾害和自然灾害的几率,不到1%的土地,1%的水,施合理的肥,不喷洒任何农药,就能种出最新鲜、最美味的农产品,新加坡将农场溶于城市的高楼大厦里,建设的城市农场5平米的空间一年种出了38000棵蔬菜,采用独特的立体栽培,一年采收10多次,一起看看长啥样?
吉林老金全名叫金吉利,朝鲜族,老家吉林通化,原来在老家的国营农场种地,后来来到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帮助中国老板种地,种了几年,自己攒下一点钱,就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附近租了一块地,自己当上了农场主,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土豆,同时经营中俄之间的贸易,主要就是把俄罗斯的小麦、大豆、油菜籽和玉米进口到中国。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刘柯辰3月15日,董健毅起早来到自家大棚,仔细查看棚内作物的长势。最近,他的西红柿苗刚刚下地,每天的日常,就是晚上在棚内作物上罩一层塑料膜,到了早上再揭开。“为了好收成,不能偷懒。”网名“董菜菜”的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写道。
做农业的朋友们都听说过“盐碱地上种水稻”,利用盐碱地种植了水稻,打破了农业对有限资源的依赖,让这些“本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地方”,焕发出了生机!如果要在炎热沿海干旱沙化荒地上建农场,利用太阳光和海水来种“蔬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车间外,一辆辆满载温室材料的集装箱卡车整装待发;车间内,智能焊接机械臂挥舞,将银白色的镀锌钢材焊接成标准件。春节假期,位于山东省寿光市的利森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忙生产、赶订单,一派繁忙景象。“这批材料节后就要发往国外,误差得控制在毫米级。
阅读摘要|李志新已经在俄罗斯种地十几年了,他从小在黑龙江的北大荒农场出生、长大,高中毕业之后没考上大学,顺理成章就在北大荒的国营农场工作了,农场的工作很稳定、也不是很忙,但是挣不到钱,于是,就来到俄罗斯承包土地、种地、种菜,期间经历过各种酸甜苦辣,本文就是记录李志新在俄罗斯的各种故事。
【解说】镜头前这位正在打理自家蔬菜的外国人名叫摩根,从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农场长大,摩根说他一直有一个高原“农场梦”,所以2009年来到了青海创业,2014年在西宁市的高原型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内租下8个蔬菜大棚,开始种植有机蔬菜。
他说,赤塔这个地区光照条件非常好,用温室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产量,中国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产量也很高。“我这儿一共是83公顷地,算起来就是一千三、四百亩吧,没全扣棚,扣棚这块温室是32个,78个冷棚,冷棚就是单层塑料那种。
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做“勤劳致富”,这句话鼓励了无数的人们辛勤劳动,也让中华民族延续了上下五千年屹立不倒,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片的国家,依靠勤劳致富的人有很多,但是仅仅靠勤劳就实现致富的人可说一个都没有,没有机遇、技巧,单靠勤劳二字顶多实现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