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榫卯结构,相信家具人都不陌生。还有人说:中国人丢弃了榫卯,却被日本人发扬光大了!话说当年,有几个号称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日本学者,得意洋洋地对外宣称:“中国大陆已经不可能找到唐代的木构遗存了,要想看,只能去我们京都、奈良!”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昱霖 通讯员 高超 李波涛“刻刀差一点儿,这只鱼的眼睛就不生动了。”经过45分钟的雕刻,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二中学七年级9班的焦盛桐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木雕作品。“自己动手搞制作,不仅学到了手艺,也从中体会到了‘工匠’二字的含义。”焦盛桐说。
爷爷是个手艺比较精湛的木匠,5、60年代爷爷年轻的时候,经常用他桃木制作被漆的乌红铮亮的五尺杆子当着扁担,一头挑着装着凿和斧头等小工具的凿箱,另一头挑着一个高把竹篮子,里面装的是大小刨子和挂在上面的锛及大小锯,走乡串户去做木匠活。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文/杜德贵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古建筑营造专家 杜德贵一、古之何为“匠”《说文解字》中对“匠”的解释是:人们对干木活的人称之为“匠”人(事实上仅建筑匠人还包括石匠、泥瓦匠、麻绳匠、画匠等,还有人们习惯上对七十二行手艺人也都称之为匠人)。
建筑之所以坚固,家具之所以耐用,最大的灵魂当属结构。结构的连接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不用一钉一铆,将两个木质结构通过凹凸结合的方式严密扣合起来的家具工艺在中国却由来已久,绵延至今,这种形体构造的巧妙组合叫做榫卯。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12月8日,“‘历史传承与文化自信’公益讲座暨《单霁翔带你走进故宫》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东城区图书馆举行,单霁翔的三本新书《单霁翔带你走进故宫·宫殿漫步》《单霁翔带你走进故宫·文物风华》《单霁翔带你走进故宫·故人匠心》也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