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德型文化,以尊德性著称,道德的提倡和践履贯穿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秉承以德为本的治国理念,主张为政以德,加强道德修养,采用正己正人、推己及人的办法来从根本上达到执政为民、完善吏治的目的。
“君子”两个字在《论语》里面出现了100多次,但是君子的核心品质有三个,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一个都没有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君子”概念是经由儒家学说打磨形塑的文化符号,尤其在《论语》中,孔子劳神苦思、不厌其详;《尚书》《周易》《诗经》都出现过“君子”的概念,唯有经过孔子的精细阐发,一个克己奉公、彬彬有礼、敏锐智慧、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开始大放异彩——完成了从社会身份向文化符号的华丽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