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社、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美团企业版联合发布《银行对公业务场景金融报告》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演变,金融服务已经嵌入无数金融与非金融的“场景”中,特色化的金融场景生态圈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财报发现,除极个别情况外,这些银行在今年上半年均加大了对公贷款的投放,对公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80%的银行对公贷款占比超过50%,35%的银行占比超过60%,最高超过了70%。
自2017年以后,商业银行乐于向市场讲述“大零售”转型的故事。但去年以来,多家银行已重新平衡零售银行、公司银行的关系,并开始调整方向。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银行资产端进一步增大贷款投放。企业贷款占比在经历了数年的下降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企业贷款占比开始出现反弹。
银行正在纷纷加码“对公”,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2024年已披露的上市银行中报中,不管是前几年高歌猛进的“零售黑马”平安银行以及曾经的“对公之王”浦发银行,还是城商行龙头江苏银行,无一例外,诠释了“不做对公业务,今天没饭吃”。银行发力对公也早有迹可循。
潍坊齐鲁网12月22日讯(通讯员 许杰 傅旭光)提起B2B,我们立刻联想到阿里巴巴、慧聪网,B2B(business-to-business),字面上的解释指公对公业务,是企业买家和企业卖家之间的业务,我们称之为“B2B业务”。
5月15日,多家银行下调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利率,并有银行“官宣”暂停智能通知存款业务产品的销售。据了解,5月15日起,银行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迎来下调,四大行执行基准利率加10个基点,其他金融机构执行基准利率加20个基点。
心照不宣王先生最近接到一个令他无法拒绝的贷款报价——最低年息3.85%,最长可贷20年。这一利率较他的房贷利率足足低了近200个基点。王先生现有房贷300万元,这意味着,若能成功置换,每月能少还约4000元,20年就能节省约100万元的利息支出。王先生心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