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可能会说如果众生平等的话,那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在富裕家庭,而有的人一出生就在贫困家庭呢?这个是毫无疑问、不可辩解的,既然都是从小长大的,那么人也是如此,一个富裕的家庭也是从贫穷走向富裕的,那些一出生就在富裕家庭里面的人,只不过是有了一个先有付出的父母和父亲而已,他们的富裕生活是先天带来的吗?
正所谓“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很多时候,佛教甚至把“持戒”这一行为提高到导师这个高度,也正由于各种戒条的存在,也注定了佛教一个和平的宗教,尽管佛教是一门宗教这一说法,很多人并不认同,但无论如何,佛教的本身,是认同一切众生原本平等无差别这一观点的。
佛家讲“众生平等”,有的朋友就问我,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有贫富、有高矮、有胖瘦......为什么还会说平等呢?朋友对“众生平等”的理解洽洽体现了古训:人穷三分冷,心穷七分苦!而对众生差别对待所体现的正是“心穷”。
佛教的平等观是一种广义的、彻底的平等,使自然万事万物都平等存在,消除物我区别,扩展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范畴,正所谓“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相互融合的生态伦理境界。
一、文殊师利之平等初解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对平等有着深刻的阐释。经中提到,平等者无种种相,由此平等说一切法一味,一味者说一性,说一性者寂静性,则无杂染亦无清净。这般说法不断不常不生不灭,无我无摄受不取不舍。在此平等法中,起修行智名为平等。
内容提要:儒家重视人伦、社会之秩序,由此所延伸出来的相关论述、融合之道,便具有一定之丰厚内涵。本文由孔孟开始介绍,中间经历佛老之刺激,至宋儒吸纳佛学众生平等之观念,以致有张载《西铭》之创作,并且受到伊川之青睐,至后来的阳明则提出“一体之仁”,充分展现人类彼此相系、肤触肤感之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