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发展和转变过程中,受周边政权特别是唐朝影响最大,与唐王朝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唐朝前期,契丹各部归附唐朝,接受唐朝册封,双方保持密切往来,期间虽然发生过战争,但同中原地区联系不断加强,最终融入到多民族大家庭中。
《燕云台》,学辽史,唐朝以前的契丹,总被其他民族按在地上蹂躏。看《燕云台》学辽史,建立大辽的契丹,5分钟了解它的历史源头。刚刚播完的《燕云台》,引发了我学习辽史的浓厚兴趣,看剧期间,读了《辽史》、《契丹帝国》等书籍,更是经常在网页上搜寻信息,在笔记本上认真画人物关系图谱。
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保准自己的地位,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乞求增援,并许诺在自己成功坐上皇帝以后,愿意将山西、河北北部以及北京、天津一带的燕云十六州全部割让给了契丹。那么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对于今后的中原王朝意味着什么呢?
燕云十六州是古代地理名词,又称又云十六州,在古代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前,由于唐王朝国力强盛,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不断向中原迁徙,最终朝廷将这些人都安置在幽州、蓟州、云州等地区。
唐朝末年,战乱频仍,北方契丹逐渐强大起来,常趁乱南侵,骚扰边界。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四月,镇守定州十几年的后唐义武节度使兼中书令王都,因怀疑受到猜疑,担心被调离定州,自身难保,于是在手下心腹策划下,秘密联合北方多地将帅,准备造反。
赵匡胤与宰相赵普、晋王赵光义“雪夜定策”,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的基本策略,在依次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后,接下来就应该是征服大理国了,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赵匡胤却主动放弃了对曾经属于唐朝藩属的大理国用兵,“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划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与大理国划江而治。
唐天祐四年,耶律阿保机继承契丹汗位,九年后耶律阿保机建元神册称帝,立国号“大契丹国”。神册三年阿保机宣告营建契丹皇都,建立州县地方行政机构,并同时“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契丹皇都的建立借鉴了隋唐长安城的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