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藏史集——贤者喜乐瞻部洲明鉴》中有这样的描述:“吐蕃有一个十四岁的国王,依照教法国政的名声遍于瞻部洲,四方国王都送来珍奇礼品和书信,而吐蕃之王虽然有回送的财宝,但只能捎去口信而无法写回书,故而松赞干布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让吐蕃拥有文字”。
在“世界最高荒野”上,她们挖掘交往交流交融的密码,追寻“万里同风”的历史印记雪域高原上的“女子考古队”“抓紧时间”“再咬咬牙”“多坚持一下”,几句话是何伟在工地的口头禅,也是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高原女子考古队”的精神特质。
白天欣赏湖光山色,夜间畅享声光美食;春夏秋领略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的交相辉映,“冬游西藏”感受“日光城”的独特魅力;景区体验智能旅游,乡村采摘感受自然馈赠……2024年以来,拉萨市突出全要素、全过程、全时空、全地域、全人文“五大理念”,坚持门票经济与服务产业经济并重、景区景点与全域
松赞干布,这个人相当于汉族的秦始皇,蒙古族的成吉思汗,满族的努尔哈赤。他制定了藏文,佛教在数百年前已经传遍了亚洲各地,西域,中原,尼泊尔,南亚,甚至远达朝鲜日本,唯独近在咫尺的吐蕃各部落还没有接受佛教,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其没有文字,藏文的诞生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开始了佛教的传入,据说,吞弥桑布扎就是第一个将佛经翻译成藏文的人。
在舞动的笔尖下,流淌着古老文明的韵律,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展现着智慧与艺术的结晶。藏文书法作为藏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极富艺术魅力。近日,记者专访了拉萨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达瓦次仁,深入探访藏文书法的非凡之美。
中国西藏网讯 8月16日,以“逐梦吞弥 魅力尼木”为主题的“尼木大峡谷·吞巴藏香源”第三届尼木藏香文化旅游节在尼木县吞巴景区开幕。图为活动现场开幕式高潮不断,特色歌舞表演贯穿始终,让人们在优美的视听中近距离感受尼木的魅力。
尼木,点燃一支藏香。跃军诗作《尼木,点燃一支藏香》第一节里:“巨大的麦穗/铺满了拉萨的天空”,这“巨大的麦穗”,在布达拉宫之上自由飘逸,在八廓街上空自由翱翔,在色拉寺金顶之上卷舒有致,在罗布林卡之上挥洒自如,它是洁白的祥云,是升腾藏香的集结,是无数祝福的荟萃,是圣城拉萨独有的景致。
感受广袤高原上代表性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焕发出的时代活力今天一起走进尼木邂逅吞弥桑布扎的故居探寻“藏香文化之源”走进尼木藏文字创造者吞弥桑布扎是吞巴家族的祖先,吞达村内至今还保留着1300年前吞弥桑布扎的故居。故居内多处壁画和内部设施依然可见历史印记。
藏族,源自中国青藏高原,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全球范围内,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亦有藏族人的身影。拉萨被视为藏族人心目中的圣地。藏族历史与中国紧密相连,是中国乃至南亚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
第一次去西藏是种怎样的体验?新华社记者郑锦强第一次踏上“世界屋脊”,穿越广阔的自然地貌,体验独特的人文风情,并发掘不少宝藏。初抵拉萨,记者就被路旁雄伟的山川吸引,尽管不久后高原反应如期而至。在拉萨市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大昭寺历经岁月,静静诉说着西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