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 即将毕业,要毕业了…浙江沿海某三本院校我来自一个温州的一个小镇,上数三代贫农…父母小学毕业,经营着一家小店,供我们姐妹两读书…高考,一般般发挥…没考好,也没算考差,还好。从小成绩就不突出…我姐妹这一辈,就我们两个读书。
我小学是在镇上读的,从一到三年级成绩一直都不咋滴,经常因背不到课文而留学堂、考不及格被老师打手板,直到四年级,不知是自己突然开窍还是换了老师,我的成绩开始突飞猛进,一度还考上了年级第二名,还拿到了20块钱的奖学金。
1995年,我毕业于湖南一所地方院校,按今天的划分,也算是二本院校的学生。短短20多年,那些与我起点一样的二本学生,他们在立足社会的过程中,是否如我一样,总能倚仗高等教育提供的工具,越过一个个在今天看来无法逾越的暗礁?
一边,倦怠、佛系、躺平……互联网上,越来越多表达“无力感”的词汇正在成为这一代年轻人的标签。另一边,经历5年的走访后,黄灯在《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以下简称《去家访》)中写道:“陪伴学生回到他们成长的地方,一种被遮蔽的力量,总能在年轻人身上神奇复苏。
编者按开学啦,又一批新生开始大学生活。每当此时,那些考高分、上名校的“学霸”总成为舆论热点。其实,名校光环之外,更多是“二本”“三本”的普通大学生。他们构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群体,是金字塔底部的庞大基础,也是未来求职就业的主力军。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网上充斥着对二本学历的看不起。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言论,“考上二本有什么了不起的”,“现在考个二本也找不到工作”,“二本是中国最尴尬的学历”,“考上个二本根本没啥用”等等。总之,就是很多网友觉得二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学历。
最近时不时就会看见一些全新的互联网meme:“你最喜欢哪座城市?”“我喜欢呃……Southampton。”“我也挺喜欢曼……Manchester的。”属实是中文眼瞅着到了嘴边,但strong的心硬是把人逼到反刍的程度。这样的热闹Sir怎么可能不凑呢?
在这个号称“人均985、211,普遍学历研究生起步。”的时代,在这个鼓吹“二本学校随随便便就能上。”的时代,在这个“人造神童”现象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必须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全国1258所的本科院校之中,名牌大学的数量仅占其中的0.5%,二本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体量最为庞大的部分却也最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当天我给计科系的学生上《大学语文》,因为刮台风,我让学生以《风》为题写一篇作文,一个叫邓桦真的女孩很快交了作业,从她的叙述中,我看到了一个家庭的真相:出生多子女家庭,父母每月的收入不足一千,来自农村的她,甚至不知道第二天的生活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