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与历史。江南丝竹,则是这片土地上绽放的一朵璀璨的艺术之花。起源于苏州地区,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和上海一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音乐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
琵琶、二胡、阮、三弦“碰撞”发出清丽婉转的乐声,氤氲出浓厚的江南生活气息。6月15日,《行街四合》的传统曲调在湖南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响起。丝竹绕梁,仙乐清音流淌出一派江南风情。一场“江南雅韵”江南丝竹专场演出走进了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跨越山海,乐绘神州。11月19日,“秦淮烟雨行”江南丝竹音乐会将在南阳大剧院奏响。在悠扬乐曲中,市民可以在家门中感受一次美妙的“秦淮烟雨行”。灯影画舫、金粉楼台点亮了蒙蒙秦淮烟雨,明月桨声、朝歌暮弦中勾勒出悠悠金陵古都。
江南丝竹在上海的传承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江南的风土和人文孕育了丝竹之音的细腻婉约,成为江南人挥之不去的乡音乡愁。江南丝竹也是上海民族乐团的一张名片,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乐团的江南丝竹演奏小组在海内外比赛和展演中屡获最高奖。
江南丝竹乃“吴越之音、苏杭之乐”,是一种以竹类乐器、丝弦乐器为主的小型乐队,主要流传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及上海一带,历代都会在文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蓬勃发展、传播。魏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提及“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江南丝竹作为一种十分有特色的民间合奏音乐,在上海的传承已有三百多年,上海民族乐团更是拥有江南丝竹的优秀传统。10月21日,上海民族乐团“薪火相传”系列之“丝吟·竹唱——沈多米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
在非遗展馆了解上海非遗,在方塔园沉浸式欣赏一场江南丝竹音乐会,在养生集市体验“冬病夏治”中医诊疗……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相关单位举办多项活动,邀请市民共享一场文化盛宴。
江南丝竹流行于长三角地区,音乐典雅、细腻、流畅、委婉,是秀美的江南山水及善良、纯朴、细腻的江南人民性格的生动写照。12月14日,“丝竹清韵 海上雅集”2024年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活动音乐会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举行。
爱我中华 春生·丝说江南——玲珑国乐音乐会2024/4/64月6日,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第七季爱我中华·玲珑国乐首场音乐会《春生·丝说江南——玲珑国乐音乐会》上演。熏风乐社和谐共鸣,带领观众寻丝竹乐音,“入画”诗与艺术的锦绣江南!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短歌行二首》中写下“堂上调丝竹,四座欢且康”,丝弦之音,竹管之韵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用以陶冶性情,抒发快意。江南丝竹,作为流传于江南地带的传统音乐形式,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海派非遗过大年》就去听听“江南丝竹”的声声入耳。
作为一项非遗艺术,江南丝竹在上海已传承三百多年。10月27日,四平路街道举办了“一丝一竹一世界 雅韵传承话文明”四平路街道江南丝竹展演暨《周氏江南丝竹百年传谱》新书发布会活动,不仅现场开启了江南丝竹音乐盛宴,还为新书《周氏江南丝竹百年传谱》揭开了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