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对韩愈之死讳莫如深,但宋朝陶谷的《清异录》却详尽地记载了他的死因:“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著文,他力挽狂澜,扭转一代风气;从政,他心怀道义,为弱势者发声。文豪苏轼曾赞颂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他就是雄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韩愈有着怎样的文学观,又是如何以文载道的?韩文公之“道”对于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
【著书者说】涵育“同道中国”——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作者:刘 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韩愈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巨人,在文章史上,他是深受推崇的古文宗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央视《宗师列传》讲述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与事功星河闪耀 文脉绵长作者: 穆铎唐宋两代,中华文化群星闪耀。这一时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堪称是中华文脉中的“最强文化天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国家人文历史》精心编写的《唐宋八大家文学课》中寻到。本书就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展开讲述,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唐他们的人生与作品。
今年是韩愈逝世1200周年,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古文是中华文教的核心载体,影响持续千年之久,其所涵育建构的超越家族血缘、身份等级的“同道中国”理想,是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需要认真对待和反思的中华文明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