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激发了李导的兴趣,他是个有追求的导演,他很想在祖国内地拍片,经过了几番周折,他决定拍摄描写慈禧前半生的影片,为此他先后六次来到内地,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并请教多位清史专家和学者,几易其稿,最终完成了《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的剧本创作,为了拍出真实又逼真的影片效果,经过有关部门特批,第一次开放皇城故宫实景,为该片提供拍摄场景,电影中百官上朝、圆明残骸等,全部都是实地实景展示。
在上海、北京电影制片厂他先后参加拍摄的影片有《大地重光》《上饶集中营》《湖上的斗争》《翠岗红旗》《南征北战》《三年》《情长谊深》《婚礼》《生活的颤音》《玉色蝴蝶》《山城雪》《上任记》《潜网》《海囚》《停战以后》《烈火中永生》《大河奔流》《佩剑将军》《火烧圆明园》《山花》《青春似火》《蒙根花》《钟声》等。
银幕反派演员多年前,看电影还是唯一的娱乐方式,那时候的男孩子看完电影,经常模仿的不是其中的主角英雄人物,反倒是那一个个反派大坏蛋。银幕上有些演员是反派“专业户”,一生塑造的角色众多,但被观众记住的,历经多年难以磨灭的银幕形象,都是一个个反派。
2月27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了项堃的遗体告别仪式,不要灵堂不要墓地,告别仪式庄严肃穆,大家都怀着沉痛的心情来送老艺术家最后一程,于蓝、六小龄童、卢奇等演艺界艺术家悉数到场,大家回想往日种种,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项堃项堃,191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原名王象坤。12岁时考入济南师范学校,17岁时因发表《毕业即失业》等文章,被国民党政府关进监狱,甚至押赴刑场逼他交代幕后的共产党。在师范学校同乡会的帮助下才将项堃解救出来。
银幕的光影世界里,总有一些角色让人恨得牙痒痒,他们或奸诈狡猾,或凶狠残暴,或道貌岸然,但无一例外,他们的出现,是为了衬托正义的光辉,是为了让故事的冲突更加激烈,是为了让观众的情感得到更强烈的释放,而在中国电影史上,就有这样一群“坏人”,他们或许没有俊朗的外表,但却凭借着精湛的演技,将一个个反面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了几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就是曾经活跃在北影厂的“反派专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