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是一种经典的历史研究方法。当今全球史的蓬勃开展,使得文明、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迎来新的热潮。比较研究的视野,既可以运用在历史研究中,也可以用来考察历史写作与编纂的异同。以往的比较史学研究,大多以中西史学交流中的史家与史著为研究对象。
摘要:如何把全球史从“教学领域”变成“研究领域”,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史学者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全球史的研究方法。作为研究方法的互动,大致包括扩大研究单位的地理规模、关注研究单位之间的历史联系、研究那些本身就跨越边界的单位或主题三种类型。
2022年11月5-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编辑部主办、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欧美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以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及德国慕尼黑大学、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荷兰莱顿大学等数十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和留学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近日,汇集32位权威顶级学者佳作的《牛津世界历史研究指南》由上海三联书店引进出版。该书致力于深度探讨历史学家最关注的问题,内容涵盖世界历史的基本概念、关键主题、扩散过程,以及全球史视野下的区域史研究概况,被誉为当代历史学最热门研究领域的理想指南。
一、全球史与微观史全球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突破了传统的民族国家框架,强调跨国界的交流和互动。在全球史的视角下,历史不再仅仅局限于各国的民族史,而是更广泛地关注全球性互动的过程。这种视角既挑战了传统的民族国家历史观,也促进了不同区域研究之间的对话。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当代中外史学潮流中,最有生气活力的发展方向之一便是全球史学。全球史学者刘文明认为,“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全球史无论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还是作为一个历史学分支领域,开始被许多国家的历史学者所接受,由此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史学潮流”。
美国历史学者柯娇燕和德国历史学者塞巴斯蒂安·康拉德分别于2008年和2016年出版了同名英文著作《什么是全球史》,代表了国际史学界关于全球史的阶段性思考。对比两书可知,在过去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学界关于全球史的史学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编者按:8月14日至20日,202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其间,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出品的视频访谈节目“高访”,推出2024上海书展特别访谈系列节目,邀请知名作家、学者等走进访谈间,解读书中的“人文密码”。
全球史实为一种方法或视角,也可说,全球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史学范式。全球史是一个可大可小的概念范畴,一般的专业史学工作者,如果要讨论全球史的话,往往倾向于从微观的角度切入,这是因为史学高度专业化的发展已经造成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在有些人眼里,宏观史学工作者通常要么被视为“外行”,或者以“历史哲学”包装的生命意义的探寻者,要么就只能呆在史学专业的边缘处,与本领域之外的学科进行“对话”。
“如果全球史仅由西方学者从事研究和书写,会给人‘好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的感觉。只有把全球史变成复数的,真正的全球史才有可能。”复旦全球史书系·东西之间丛书前言中,该书主编、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董少新如此写道。
问题的起因是这样的,有朋友想考研,于是讨论专业方向,他认为世界史视野广阔,可以探索更为广泛的经验,比如全球史观纵横解析世界史。但是我认为国史自有传统,没有深入研究和系统的方法论学习是很难触及到国史研究的核心的,就比如文献和材料的运用,小学和考据的要求,和世界史的研究区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