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之前的童话多是“美德类童话”,充满着乏味与说教。直到维多利亚时代,随着中产阶级阅读人群的增多和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书籍开始追求“有趣”,童话和绘本才得以盛行。《爱丽丝梦游仙境》就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部。
“有时候,说故事的人,比听故事的人更容易感动。” --陆育克,来自台湾,一个用生命在说故事的孩子王故事是什么?“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解释道: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故事抽象于生活,提取精华,但又不能成为生活的抽象化,以致失却实际生活的原味。
《爱丽丝梦游仙境》不仅孩子们喜欢读,很多大人也将其奉为经典,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和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至少125种语言,到20世纪中期重版300多次,其流传之广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原本是数学教师的卡罗尔成了世界闻名的童话大师。
该剧讲述了小姑娘爱丽丝追赶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兔子不小心掉进了洞里,由此坠入了神奇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喝一口水就能缩得同老鼠大小,吃一块蛋糕又会变成巨人,似乎所有东西都有古怪。她还遇到一大堆人和动物:渡渡鸟、蜥蜴比尔、柴郡猫、疯帽匠、三月兔、睡鼠、素甲鱼、鹰头狮、丑陋的公爵夫人。
路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笔下的这个故事真的是在讲性爱、毒品和殖民主义吗?有人是这样认为的。还有人则认为,这是一个关于饮食失调或者玫瑰战争的故事。看看赫弗齐芭·安德森(Hephzibah Anderson)又是如何剖析的。
译者:小怪兽2048原文来源:brainpickings.org1862年7月4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查尔斯·道奇森正和几名好友一起划船,这其中有一名叫爱丽丝·莉迪尔的小女孩儿,他们正沿着河流从牛津出发顺流而下到戈斯托。
有个来访者看了《爱丽丝梦游仙境2》,得到了“疗愈”,在她和我对话的字里行间里也感受到了她的“升华”,所以,带着好奇,我把两部都补了一下。爱丽丝这个题材,读过心理学的朋友,其实都是对此有一定的了解的,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阿尼姆斯或者阿尼玛(荣格老人家对潜意识的人格化表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