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过后,结冰路滑,给一些本就行动不便的老人增加了出行难度。“我都很多天没出门了!家里实在没吃的了这才出来。”很多老人表示,非常害怕摔倒,万不得已才出门。雪后出门,哪些地方是老人格外发怵的?应该注意些什么?本期《养老在北京》,记者走上街头调查,大爷大妈现身说法。
明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寒露。所谓“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节后,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豌豆,挂在草茎上、树叶上摇摇晃晃,放出微微的寒光,和白露时期的差别就在于,此时的露珠冷且寒,快要凝结成霜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每年这个季节总有很多人要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避寒,但关于冬天要不要到暖和的地方避寒却一直有争议,反对者说人需要经历四季,“冻一冻”更健康,但小编认为,我国的冬天因为经常受到西伯利亚寒流侵袭,断崖式的降温频发,对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影响最大,这部分人冬天出去避寒更有利于健康。
上海从周末开始遇上大幅降温,冷空气集中发货的时节,如何做好防护,健康平安过冬呢?雨雪天气温骤降,心、脑血管在寒冷的刺激下,容易发生痉挛收缩,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容易出现明显波动,突发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增大。
天寒地冻的冬天,很多人会联想到万物凋零,时常感到情绪低落。近日,国外两位心理学专家撰文称,冬季会给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带来许多深刻变化。人体切换成“冬季模式”,身体多个器官面临考验。《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冬天带给身体的变化,并教你顺利度过寒冬。
秋分是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至,昼夜均,寒暑平。在这一天,太阳达到黄经180度,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这个时候,阴阳之气由夏外散转为秋收藏,人体的气血也是一样。因此,如何在秋分科学养生,大有学问。
北方的冬季,冷而且干,寒风凛冽。老年人的健康最怕这样的天气, 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冬季更是最容易诱发病症的时点,所以许多朋友在经历过了一整个寒冷的冬季后,都在考虑来一个“冬季避寒”。在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考虑去南方城市避寒, 但南方城市那么多,到底哪些城市更适合老年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