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公投,要退出无核国家,有网友替他们总统总结了一下事件背后的意思:没有核武器的震慑,就是挨打的对象。还记得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中的一个片段吗?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要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原子弹,这不只是电影,也是真实的历史。
说起氢弹,就不得不提到我国的“氢弹之父”于敏。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法国用了8年多,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俄罗斯)用了6年多,英国用了4年多。而于敏带领中国的科学家废寝忘食,在没有任何资料参考的情况下,仅用了2年8个月就成功研制出了氢弹,令世界震惊。
【百年巨匠的文艺范】作者:李黎(纪录片《百年巨匠·邓稼先》总导演)有这样一张著名的照片。1986年3月,在医院里的邓稼先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记者好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有多大,邓稼先一边用手比画着,一边眼睛出神地望向前方,仿佛手里真的是一颗原子弹。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年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60周年纪念日。同年,恰逢“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我们策划出版《记忆里的“两弹一星”》和《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榜样》,以飨读者,共话家国情怀。
张文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1979年,寻回未爆的核武器弹头后,邓稼先(左)与同事合影于新疆核试验基地的戈壁滩。邓稼先一家人合影。 资料图片他,出身书香门第,毕业于西南联大,后来赴美留学,仅用22个月就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有一位贤惠的妻子,一双可爱的儿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在一场持续近3个小时的讲座活动之后,女博士屠小青被这两句诗深深地打动了。两句诗的作者分别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和于敏。
于敏负责研发的氢弹项目,创造性地使用了“于敏结构”,为氢弹后续的小型化、实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我国在氢弹领域迈进了世界先进行列,而著名的“于敏结构”,不论是先行国家还是后来者,都无法在技术领域对其形成压制或者突破,可谓独步天下。
#头条创作挑战赛#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我国不得不同时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早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曾扬言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而苏联人早在1957年就有了自己的卫星,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恼羞成怒的勃列日涅夫也扬言用核弹轰炸我们。
然而,仅仅是几行字,这铅笔的主人便因乏力和疼痛,额角沁出大滴大滴的汗珠。时隔近40年光阴,许鹿希仍清晰记得那个场景:1986年3月14日,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她的丈夫——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元勋”邓稼先因患直肠癌动了手术,已无法直接坐在椅子上,却仍勉强“悬”坐在一个轮胎的内胎上,坚持书写一封信。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应邀冒雪来到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对他说:“经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里研究,请报上面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注意看这是一张邓稼先晚年的照片,很多人都见过,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的嘴角有一块未干的血迹,事实上这块出血点永远也擦不干,像这样的出血点他身上还有很多处,直到去世伤口都一直无法愈合,浑身的剧烈疼痛一直困扰着他的晚年生活,甚至每小时要打一针镇痛剂才能缓解,而这些病痛都是核辐射的原因造成的。
作者:徐冠华(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2011年11月,在“973计划”的一次专家组会议上,周光召先生突发脑出血,昏倒在我身旁,虽然及时送往医院治疗,但至今也没能康复过来,再也不能回到他热爱并为之奋斗一生的科学事业上来。每每想起这一幕,我内心总是百感交集,久久无法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