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白山地区的采参人当中,流传着有那么一句歌谣:要想挖参宝,得找棒槌鸟。棒槌鸟以人参籽为食,也会在飞行过程中,将人参的种子带往高山密林、白山黑水,充当人参的“播种机”,因此坊间传言,看到棒槌鸟的踪影,离人参的发掘也就不远了。
关于“棒槌会”,在陈忠实老师的鸿篇巨作《白鹿原》中,有这样的描述。先由阿婆把供品敬奉上去,然后婆媳俩人在棒槌神前点蜡焚香叩拜一毕,再挤出庙门时,婆婆给媳妇从头顶罩下一幅盖脸的纱布,俩人约好会面的地点,婆婆就匆匆走开了。
多年以前,赵丽蓉老师有个小品叫《打工奇遇》,里边有这样两句对唱的唱词——巩汉林:“别耍嘴呀!”,赵丽蓉:“我要是耍嘴我是个棒槌。”估计,很多现在的人不太明白,赵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人怎么能是棒槌,棒槌又是什么东西呢?
棒槌也是非常有历史的,但记载不多。它的演化与演变,也实在是复杂和深涩。当初这个工具应该来源于舂米的木杵。“贫窗共机杼,富家鸣杵砧”,杵砧,就是捶打布匹衣物的一套工具。杵,棒槌。砧,捣衣石。“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一个捣字,说明这个当时的棒槌比较长大,只能做由上到下捣的动作。
《白鹿原》是陈忠实一部恢宏壮观的史诗性著作,也是他斩获茅盾文学大奖的代表作。全书浩浩50余万字,历时六年艰苦创作而成。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以白、鹿两大家族为主线,表现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
文/尉亚平前几日,一位朋友在怀远门的古玩市场闲逛,见路边的一地摊上,杂乱无章地摆放着一堆各式各样的老物件儿,其中有一物,木制、有柄,形状酷似棒球球棒,但却比球棒要短小得多,朋友仔仔细细地瞅了半天,认不出是什么东西,于是询问摊主,摊主大笑着说道:“哈哈,这啊,就是根‘棒槌’。
是现在作家陈忠实先生的作品,为了获得茅盾文学奖在最初的原稿中删减了四万多字,中间有好多的故事情节都是都是现实的案例,故事情节跨度较大,时间较为较远,拍出来的的电视剧难度较为困难,其实现实远远要比电视中更加残酷,如果想要了解里面的情节,请参考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