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脾虚诊断和治疗,脾虚的人多面色萎黄,吃饭不香,口中无味道,脾虚夹火则瘦,脾虚夹湿也虚胖,补脾就要分清楚脾阳虚兼湿,还是脾阴虚兼火,当然阴虚也夹湿,阳虚也可夹火,这有点绕人,一般也不太常见,我们就说说常规的,小说脾阳虚夹湿,很多人吃了黄芪建中汤,脾胃未健,乏力依旧,大便稀溏,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还上火,因为阳虚夹湿,虚实夹杂,故黄芪建中汤不能单独用,加六君子汤,或者香砂六君丸,补而化湿,效果很好!
【摘要】 回顾1978年以来,由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了解中医药在其使用中的变迁,得出近三十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地位,已由主角下降到配角,以至于目前已不推荐使用中医辨证论治了,只剩下了中药制剂。
之前我们有与大家分享学习过关于慢性胃炎的相关中医知识,肝郁脾虚是慢性胃炎中最为常见的另一种证型。很多年轻人都反馈现在的工作压力大,学业紧张,整个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内卷严重,导致很多人都易精神紧张、性情浮躁、情绪不遂而致肝气郁结。
中医认为辛苦并用, 寒热平调, 脾、 胃、 肝、 胆同治, 则 UC 诸证自消, 故应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治疗 UC, 结果显示其疗效确切, 能有效降低患者内镜分级, 改善患者症状, 调节血清 NF-κB、 CASP1、 NLRP3 mRNA 表达, 减轻炎症反应, 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已知肝脏炎症种类有5种,分别命名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一般默认是“乙肝”,原因之一是它的患者群体最大,之二是它引起的后果最多最重,之三是至今仍不能治愈,只能控制病情进展,之四是社会对乙肝群体的歧视没有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