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初期,被称为“万元户”的人群备受瞩目。他们拥有每年收入超过万元的财富,被认为是社会的富裕阶层。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不禁要问:如今年收入要达到多少才能与80年代的“万元户”相媲美?并且我们自己是否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平?
1979年夏天,那时候我才三岁,二叔公因为土地纠纷与人发生械斗,致人重伤后,为躲避赔偿连夜跑到广东,据奶奶透露,当时把东拼西凑仅有4元现金交到了他手上,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几乎是与家里断了联系,也可以说是渺无音信,至于是死是活,更是无从得知。
1983年宝安首批万元户八十年代初的“万元户”是一个热门词,代表着勤劳致富,这些万元户在种植领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年收入万元的标准。2022年深圳人均存款超14万元据《2022年末全国住户存款8强城市》显示:深圳常住人口为1766.18万人,人均存款为14.1万元。
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不少“万元户”了?到67个县租地,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这个产业链有多少就业机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共同富裕中国行”第二季采访团队日前到“亚洲花都”——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花卉市场采访调研,推出系列报道《探秘“花经济”》。
#窖藏88岁月弥香#我是一名80后,对于我而言,80年代是一个值得怀念的时代,有很多深刻的记忆。我生活在农村,80年代的北方农村,生活还很不富裕,所以很羡慕城里的有钱人。在那个年代,家里有多少钱才算“有钱人”呢?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万元户”就是当时我能想象到的,最有钱的人了。
八十年代的万元户基本上都是暴发户,一般都是在矿山挖出来金疙瘩或者颗粒金,或者利用各地的差价,做生意爆发的,绝大多数第一批万元户最终都只能成为很普通的人,他们身上的光环稍纵即逝,反而激发了更多的人去冒险,或者去煤矿、金矿、锡矿、铅锌矿等矿山,或者做生意,最终选择房地产行业的人都成为千万富翁,甚至于亿万富翁。
如果买米吃,或许可以吃很久很久,如果买家电呢,买不了几样,就算是别的,这万元也经花,运动鞋当时叫旅游鞋,一双是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那种两根鞋带颜色不同的旅游鞋子往往都是200多,你没看错,当时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够买一双鞋子,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就穿着这个和同学们比,班上穿的人还挺多,永安北门小学,那时是95年,我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