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君臣“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秦征服六国、统一天下,靠的是以法家哲学为基础的残酷、刻深的精神,结果导致天下叛怨,“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汉朝初期的几代帝王均吸取秦不事礼义、专任刑罚、二世而亡的教训,以黄老“清静无为”的思想为指导创立法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黄老道家的主要思想特征是从养身到治国、从天道到人道。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道家略”中首列《伊尹》五十一篇,他所说的“道家”主要指黄老道家。伊尹与早期黄老道家关系十分密切,但由于《伊尹》五十一篇全部佚失,历史上对于伊尹与黄老道家关系的理解模糊不清。
老子他说 黄老的内涵 那么所谓黄老之学的道家学术,它的内容又如何?当然,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他所著《老子》(到了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道德经》)一书,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最有系统,有最具体的叙述。
1993 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一篇让人大惑不解的战国文献《太一生水》。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许抗生教授这样描述初读此文的感受:“我感到这一篇文字很奇特,它所表达的思想几乎在现在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从未遇见,是一种十分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思想。
“黄老道”一名最初见于《后汉书·王涣传》:“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废诸房祀”。后来黄学失传,仅存老学,直至1970年代,在马王堆出土‘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经,据信为黄学经典《黄帝四经》。
黄老道家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目前除老庄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当时诸子百家龙头,道家正统一派,在战国秦汉时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形式,因推崇黄帝和老子而得名,主张虚无为本、因循为用、采百家之长以经世致用治国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