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消息,该校郁司夏、孙亮亮、周祥与安徽大学许振朋及瑞典隆德大学学者合作,将探测纠缠的实验零代价地提升成为估计纠缠大小的实验,以全面的方式解决了重要问题,使得纠缠实验触及到了众多纠缠度量。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10月14日从中国科大获悉,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人形机器人研究院李木军副教授、张世武教授,联合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胡兵教授,提出了一种新型多孔磁性软体抓手(PMSG),通过在柔性磁性硅胶中融入多孔设计,使得PMSG能够
相关成果以“Dynamics and regulation of mitotic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bookmarking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为题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杂志。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姜海峰、彭承志等与上海技物所、新疆天文台、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和宁波大学等单位合作,通过发展大功率低噪声光梳、高灵敏度高精度线性采样、高稳定高效率光传输等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时间传递稳定度达到飞秒量级,频率传递万秒稳定度优于4E-19。
记者10月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孙方稳课题组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邹崇文课题组合作,制备出类脑神经元器件,并展示出类脑神经系统中多通道信号传递和处理过程。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
北京时间24日零点,学术期刊《自然》刊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院士团队吴涛教授等人的最新发现——利用高压下的核磁共振谱学技术,在笼目超导体铯钒锑中观察到一种由压力诱导的新型电荷有序态,并发现该电荷有序态与超导态在压力下呈现出一种类似高温超导体的竞争相图。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称“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陈维课题组在电池研究领域连发两项成果。其中一项为首次报道氢气电极作为正极的电池化学新体系,为基于氢气正极设计高性能电池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该项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中国日报网合肥7月11日电(记者 朱立新)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潘建伟、陈宇翱、姚星灿、邓友金等科学家成功构建了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天元”,以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模拟能力首次验证了该体系中的反铁磁相变,朝向获得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低温相图、理解量子磁性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车家竹10月2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由蒋彬带领的课题组在发展场诱导的原子神经网络力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描述原子体系对于外场响应的通用机器学习力场”为题,并于2023年10月12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该成果以“Large-scale disturbances in the upper thermosphere induced by the 2022 Tonga volcanic eruption”为题,发表在地球科学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近日,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中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的韩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近期实现了833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将量子密钥分发安全传输距离世界纪录提升了200余公里,向实现千公里陆基量子保密通信迈出重要一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合肥12月12日电 (记者 吴兰)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片上光学模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据合肥晚报报道 进入12月以来,英国、美国物理学会相关网站相继公布了各自评出的2022年国际物理学领域十大突破和进展。记者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今年在量子物理方面的两项重大成果,接连入选了这几份国外评出的“十强榜单”。
大皖新闻讯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中红外波段量子纠缠的制备与表征研究中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该团队史保森教授、周志远副教授及其合作者首次制备了3微米中红外波段时间-能量纠缠光子对并演示了双光子Hong-Ou-Mandel干涉。
【来源:合肥日报】“科里科气”的合肥不断结出“科研硕果”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发表了两项重要研究成果01中国科大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研究成果已于1月29日发表在国际知
据中国科大网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王亚等人在金刚石量子器件制备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基于自对准的光子学器件制备加工技术,可将氮-空位色心这一原子级量子传感器以纳米级精度加工到金刚石器件最佳工作位置,实现接近最优光学探测性能的量子传感器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