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大赏##好书我来评#晚明是中国历史上政局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每每读及这段历史都让人扼腕叹息,唏嘘感慨。今天这本《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更是以守辽名将熊廷弼的死为切口,揭示了晚明政局的危如累卵,无以自救的迟暮困局。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朱由检:“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礼记-曲礼》有云:“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不完美的崇祯皇帝,完美的践行了这一对于上古君王行止的期望,也让无数明粉能够津津乐道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昭昭大明。二百七十七年大明兴于“驱逐胡虏”,亡于“夏后夷狄”,历史爱好者们喜好给明朝的衰败排列周期表,习惯给周期内的帝王罗织衰败的主次地位,读过几本《明朝那些事儿》,便也能将什么“党争”、“商税”、“卫所”之痼,说得头头是道,高谈阔论之间,都能将千古兴亡事,一以贯之于明末复杂的风云激荡之中。
四、曙光"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 万历三十六年,熊廷弼巡按辽东,即弹劾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弃宽奠八百里,徙编民六万家于内地,是自毁辽阳前沿要塞,该杀。万历三十八年二月,熊廷弼又上疏朝廷,指出努尔哈赤"方包藏祸心,狡焉思逞,情况已著,变态已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