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曲鹏近日,学者汪晖新作《汪晖对话集:巨变中的世界/为未来而辩论》(全二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推出,通过对话的形式,重构了21世纪之初的世界与思想图景,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和世界的全新角度。
2006年9月28日,汪晖教授应邀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就专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写作背景及方法论等问题进行讲座,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铭铭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潘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翁乃群与谈。
10月13日,在Naive理想国咖啡馆,新京报文化客厅联合理想国,邀请了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戴锦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汪晖以及《单读》主编吴琦,在“人的体温,人的骨头,人的勇气:阅读陈映真·文学沙龙”上做分享。
2020+:艺术与“真正的紧急状态”在小说《鼠疫》的末尾,加缪描写了两种脱离鼠疫世界的感觉:一种是在鼠疫尚未结束之时,医生等三人在一个夜晚溜去海边游泳,片刻体会久违的自由舒畅,但他们还将返回鼠疫笼罩的城市;
在19世纪文化主义的方法论的框架内,现代中国与“中华帝国”之间的连续性得到了广泛的承认。这一连续性叙述产生出两种政治上经常相互对立而历史观却极为接近的宿命论观点:第一种即体现在现代以降的所有“国史”写作的基本框架之中的民族主义叙述,其特点包括两种类型:一、以中国的共同祖先神话为开端,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谱系和王朝更迭的时间性排列作为叙述的框架,构筑一个连续性的中国叙述;
如何看待非洲的种族屠杀和民族冲突?中国又应该在非洲扮演怎样的角色? 12月19日,在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所和亚际书院的共同安排下,哥伦比亚大学印度裔非洲学者马哈茂德·马姆达尼教授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汪晖教授,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崔之元教授的主持下,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次是在台湾地区,当时台湾社会上发生了几场重要的争论,“皇民化”问题是其中一个,“虽然那时候很多人对日本殖民的历史是批判否定的,但在当时的潮流里,敢于站出来公开说的人几乎没有,陈映真一个人在报纸上公开批判、斥责这股潮流,激烈而深刻地批评殖民主义历史问题。”
汪晖通过“跨体系社会”这一概念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民族主义知识框架下的中国观,展现了极高的理论自觉性。,“跨体系社会”被列入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标准·方法·示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学术概念分析报告》十个中国原创学术概念示例之一。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整理2020年年中,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的新作《世纪的诞生: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付梓出版。早先接受访问时,汪晖曾介绍说,自1989年之后,自己的研究工作一直集中在对晚清与现代中国思想的研究。
汪晖对话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 施密特(Helmut Schmidt)、埃及裔著名理论家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非洲著名思想家马哈茂德· 马姆达尼(Mahmood Mamdani)、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斯·卡明斯(Bruce Cumings)、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