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前来哈尔滨市第五医院烧伤科就医的冻伤患者逐渐增多,已陆续诊治近20位,其中以青少年居多。专家建议哈尔滨市第五医院烧伤科医生建议,“速冻”天气来袭,在室外活动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孩童、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要穿戴好帽子、耳包、手套等保暖物品再出门。
来源:【大河健康报】最近的气温大家都感受到了吧太冷啦!怎么说呢,感觉企鹅都要冻感冒了。看!这场降温从南到北,无人“幸免”。还有男子耳朵被冻出水疱。严寒天气下,皮肤娇嫩、抵抗力差、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的儿童更容易患上冻疮。
寒潮来袭,连日来,北京积水潭医院接诊的冻伤患者增多,大多是耳朵和双手冻伤。受伤患者大多有较长时间的户外停留,如骑电动车、户外作业,也有部分儿童患者仅在户外玩耍数十分钟就导致了耳部冻伤。冻伤是低温寒冷导致的损伤,温度越低、局部越潮湿、风力越大,损伤越重。
盐城120急救专家、市急救医疗中心主任胥伟华解答:冻伤是由于寒冷潮湿作用引起的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以下是冻伤后的急救措施:脱离寒冷环境 尽快将患者转移到温暖的室内或避风处,避免继续暴露在寒冷环境中,防止冻伤进一步加重。
耳部冻伤1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俗话说,小寒小寒抱成一团。如今,室外已滴水成冰,外出市民更要做好保暖措施,否则就有冻伤的危险。这不,1月7日上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接诊了多名耳部冻伤患者。
到东北旅游,如何正确御寒?冻伤摔伤怎么办?《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史佳庆2024年1月8日,滑雪教练在吉林市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教来自广西南宁的“砂糖橘”小朋友滑雪(颜麟蕴/摄)岁末年初,素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火出圈了。
农村人生娃,就跟赶个集似的,在走廊里哎呦哎呦等着,实在忍不住了,进去生,一会的功夫抱着孩子走了。婚检记录里会有耳聋基因筛查,重点是Gjb2235基因,这是中国人最容易携带的耳聋基因,我接着去查,结果工作人员不给查,跟我讲,只要是没有接到复查电话,就说明没问题。
1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民间常有“大寒迎年”的说法。临近春节假期,许多人开始规划出游,林海雪原、童话雪乡、火山温泉、冰湖雾凇等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然而,南方人可能会低估了北方的寒冷天气,在旅行期间,如何预防寒冷导致的各种健康问题?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今冬以来的最强寒潮正在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12月20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低温黄色和大风蓝色预警,多地气温逼近历史同期极值。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从多地医院了解到,受持续低温天气的影响,医院冻伤患者也在增加,有的医院开设了“冻伤摔伤门诊”。
冰雪之中可能蕴藏着未知的危险!1月5日,山东烟台发生冰锥掉落伤人事件,一名大学生被砸中头部,经抢救后,因重度颅脑损伤不幸身亡。果壳发文显示,有小伙在东北因没戴帽子,耳朵冻出了大水泡;也有人不注意保暖,出现了“非冻结性冷伤”,也即是俗称的“冻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