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去淮海路上新开张的淮国旧兜了一圈,发现那里已成为二手奢侈品的专卖店。但店里仍有一些让人怀旧的情愫,让我想起学生时代常来淘货的那些日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商品比较匮乏,我常去那里帮父母买些不用票证的处理品搪瓷用具,还会去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你知道吗,很多老一辈上海人人生中第一件舶来品就是在这里买的!全名为国营淮海旧货商店,在上世纪以贩售品种多样的二手商品闻名,是父母长辈记忆里的“远东最大旧货商店”!如今淮国旧H22 重开,跟新闻晨报骆骆一起来看看吧!
曾经老上海人“淘”优质二手货的宝藏地。老顾客张阿姨说,“当时买工业品都要工业券,像缝纫机、自行车都要凭票供应。但是‘淮国旧’里有处理品和二手货,只要用心淘,就能找到性价比很高的商品,关键是敞开供应,不用票证。”
有一些关于城市的名著,里面的那些点睛之笔,也许可以最快地回答这个标题:上海何以成为了“海派城市考古”胜地:“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口述:汪向东,75岁整理:普陀区融媒体中心 葛一瑾收获了无数珍宝——从黑白到彩色、不同时期美好珍贵的照片。我的“老伙计”就是四台照相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两个女儿都还小。我自己喜欢拍照,又想记录女儿成长,但由于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好,只能借姑父的相机来拍。
南京路、淮海路、豫园——“三大商圈”,国际购物天堂的优等生,海派商业文明的代表作,各擅其长、推陈出新、精彩纷呈,引领消费新时尚。辞旧迎新之际,黄浦区有效整合街区资源,大力促进业态升级,“三大商圈”不断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持续发挥“国际时尚之都示范区”“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