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2月八路军386旅的香城固伏击战,被称为“平原歼敌第一役”。至今在史料上都记载是旅长陈赓和副旅长许世友指挥的。其实不然。这一仗是由386旅新任参谋长周希汉指挥的。为什么这一仗旅长、政委、副旅长都不指挥让一个刚刚由作战科长提升为参谋长的周希汉指挥呢?
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我党代表周恩来、博古、叶剑英诸同志,与蒋系的“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等人在西安进行初步接触时,就达成了关于“陕北工农政府改名为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接受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指导”的初步意向,但是此时全面抗日战争尚未爆发,老蒋的态度并不积极,尤其是在部队编制和级别上,颇多刁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苏关系在世界冷战格局风云变幻之下变得愈发紧张起来。苏联不顾两国之间的兄弟情谊,竟然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对中国的大西北地区虎视眈眈。对此邓小平拍桌怒道:“苏联百万大军压境,这是对中国安全的威胁与挑战!”于是,他点名要让杜义德前去甘肃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一职。
光看题目,我想大家都明白今天所讲的人物是谁了,没错,他就是我国开国大将之首的粟裕将军,要说粟裕将军的战功,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在55年授衔的时候,毛主席也有意封他为元帅,但是粟裕将军高尚的情操拒绝了元帅军衔,毛主席亲自指定他为大将第一人。
而与中将、少将泛滥成灾相对应的,是国民党对于上将军衔的授予却是慎之又慎,有极为严格的人数限制,以致于像杜聿明、王耀武这样深受老蒋宠信的黄埔系嫡系将领,尽管后来都成为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高阶指挥官,但在军衔上也只能在中将的位子上停滞不前。
传奇人物:中越战争他只是连长,回国后6年时间中将升为上将!今天小编和大家讲的是一位传奇人物的故事,在中越战争中他是连长,在回国六年从中将升级为上将,军人在我们眼中的形象一直都是十分高尚的存在,那笔直的身板,强壮的身材,硬气的脸庞还有整齐的军装!
詹才芳是湖北黄安县人,17岁时,他经人介绍,来到了武汉中学打工,当时任校长的董必武很是看重他,后来他还介绍詹才芳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武汉中学没待多久,董必武派詹才芳回家乡以办平民学校的理由,领导组建当地的农运工作和农民赤卫军。
在解放战争中,国军黄埔一期的名将杜聿明堪称老蒋的救火队长。一直在战场上奔波和我军作战,从早期作为东北保安司令在东北和我军作战,再到辽沈以及淮海战役期间,于东北和华东两地奔走,生产队的驴都赶不上老蒋这样来回使唤。
前言:在红二十五军的一个班中,曾走出过三位开国将军,他们分别是陈先瑞中将,韩先楚上将和刘震上将。1955年授衔后,三位将军曾有过一次聚会,见面后,刘震和韩先楚两位上将不仅敬礼,还都以“老班长”称呼陈先瑞,陈先瑞听后笑道:“老班长是个中将,怎么领导的了两员上将?”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的军衔制在1965年被取消,因此时隔23年后的1988年授衔也被称为二次授衔,在新的军衔等级中将官被分为一级上将、上将、中将以及少将四个衔级,其中授上将军衔者17人、授中将军衔者146人以及授少将军衔者1359人,而一级上将军衔直至1994年被取消前始终未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