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怎么理解「佛说XX,即非XX,是名XX」?答曰:关键,在于一个“名”字。我不知道多少人把这个“名”字吃掉了。理解成了:佛说XX,即非XX,是XX。这不是扯淡吗?但是,加了个“名”字,就不一样。1、“是名”,就必然“即非”。你想想,张三这个人本身,能跟“张三”这两个字等同吗?
十二因缘:环上端右边的小格,表达了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其余的十一格,顺时钟分别是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及老死等其余十一支。无明:“无明”这一支,包含了对善恶、因果、业力及世上万事万物之实际情况的误解。
"十二因缘说",也叫"缘起说"。最基本的十二因缘,就是:老死:佛家认为,人的最大的烦恼是害怕老死。死为人生的终结。为什么会有"死"的烦恼呢?那是因为有"生",有"生"才有"死",所以说"生是老死缘"。生:"生"是人生的开端。
十二因缘,三世因果相随,人之所以对之产生敬畏之心,是因为它能解释万象,是人们解脱生死烦忧的心灵寄托。1、无明:就是无知,不明善恶,不明法意佛条,是心灵迷茫之源泉,是一切烦恼之根本。2、行:是因为自身的无知所带来的后果。3、识:是投胎的过程,带着善恶的种子投胎来。
好,我们继续交流心经。心经有不同的讲法,我现在讲的是假定你们听完《心经》之后啊,或许会看别的经书,或许不看别的经书,如果我假定你们听完之后肯定会看别的经书,那我就会讲的很简化了,心经就是一个佛法的总体纲要,它概况了佛在不同时期说的法,它不管那个菩萨修行都离不开这几个阶段。
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
十二因缘为什么是轮回的基本定律?佛经中说,生命的轮回就犹如一条生死链,而这个链环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因为生命没有最初的起源或者开始,所以轮回永远不会停息,所有的一切都在按照因缘和业力不停地进行运转。而因果运转的模式就是十二因缘。
佛教从创立以来,所集结的“经、律、论”三藏,可谓浩如烟海,所发明的语词名相之繁复多样,更让人望洋兴叹。佛教究竟讲什么?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如何吸引了广大信众?在今天,一般人想要了解佛教,需要知道哪些事呢?佛教为印度释迦牟尼(约563-483B.C.)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