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世界文学史,其实是我的文学回忆录。”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文学回忆录》记录了木心在1989年至1994年年间,在纽约为一小群中国艺术家开讲的“世界文学史”。当年听课的陈丹青累积笔记共五本。
《论语》里孔子向往的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陈丹青多年后回忆,不无深情:“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木心,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期,解放后又在特殊年代遭遇政治风波。在上篇文章中,我的笔触跟着夏春锦的《木心先生编年事辑》这本书,把木心先生的前半生简单捋了一捋,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翻一下前篇《木心的前半生:“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
有意思的是,一度被传是木心学生的阿城近日也郑重其事地给《南方周末》写了声明《一个误会》,否认曾师事木心先生,但他同时也很公允地说:“木心先生的文字介绍到中国来,我能在丹青、何立伟之外提供的一点是,共和国缺这样本来就应该有的知与识的构成。”
近日,一篇名为《木心是悲剧命运代表,但不是艺术大师——致郭文景兄、陈丹青兄》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再次将“木心是否是大师”的问题带入舆论空间。事件的起因,源自于音乐家郭文景在网络上发表的“怒怼”木心一文。短文一经发布,包括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在内的文艺界人士纷纷撰文回应。于是,就有了这一场文艺界的“大师”之争。关于木心是否是大师的争论,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早在2006年,木心的著作第一次在大陆出版,围绕“如何理解木心”、“如何定义木心的文学地位”等争论就已展开。
来源:信阳日报 强强联合,木心集团牵手“顶流”高校近日,木心集团x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木心奖学金”颁奖暨“实习基地揭牌仪式”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圆满举行,双方共同创办的校企实习基地,正式向复旦学子开放!
当晚木心一个人在酒馆喝酒,醉后在给陈巨源的信中写道:窃以为明月清风易共适,高山流水固难求也。大概是太缺少可以说话的人了,他尽量去适应那个时代,写与时代相适应的文,穿于时代相适应的衣,可是私底下,木心还是尽量写自己想要的东西:文艺复兴是木心的梦,他既然站起来了,就不会轻易放弃。
如何定义木心美术馆?陈丹青表示,木心与当代艺术不搭。不论是美术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难以在中国当代找到木心的同代人。因此除了木心明显师承的林风眠,美术馆不会引进其他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座美术馆,与当代艺术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