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巢湖,大家现在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那个初中地理上学到的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但笔者接下来要讲,可不是这个巢湖,而是原来那个曾经坐拥国土面积9394平方公里,人口高达470万人,下辖4县1区的巢湖地级市。
全文约1400字,配地图11张,阅读时间据个人喜好而定,请妥善安排时间。下列图中黑色虚线内为当代合肥市行政区划范围。先秦时期,今合肥市地区属吴、越、楚等国。及至秦朝统一天下,设郡置县,开始划入全国的行政区划中。不过秦朝时期其境内并没有县级行政机构,直到西汉时期。
原巢湖市地图巢湖市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地级市,2011年7月14日撤销,以原居巢区的行政区域作为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原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流域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大部分在该市境内,市名由此得来。巢湖市政府驻姥山路。原辖域拆分至合肥、芜湖、马鞍山。
当然《后出师表》的作者历来存在争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集》均未记载《后出师表》,而处置吴人张俨的《默记》,有说法是东吴权臣诸葛恪想要北伐,但是受到其他人的很大阻力,所以搞出这样一个伪作,再“引用”其中的话作为自己北伐的支持。
这显然是一个谜,民间关于“拆分巢湖”的讨论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的巢湖还并非地级市,一些专家对皖江区划进行调研,发现当时的巢湖地区虽然区位独特,襟江拥湖,又是“鱼米之乡”,但工业经济始终不见起色,经济体量与周边的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相比,差距日益加大,就有传言建议拆分巢湖。
马鞍山和芜湖是安徽经济的第一方阵,在发展同时,沿江岸线资源却被大量消耗,马鞍山的非钢产业出现发展乏力的症状,芜湖作为皖江经济的龙头,在“九五”和“十五”规划中,都提出借鉴南京、武汉、重庆等地跨江发展的成功经验,在长江北岸建设沿江工业园区和物流中转基地,但碍于区划,一直无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