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运城博物馆考察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东方故乡——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展览6月22日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展览通过220余件(组)文物讲述从猿到人的百万年活动历程,生动呈现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11月1日,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博物院承办的《大政之源》展览在山西博物院开展,240余件文物以时间为序,阐释了从人类获得第一粒火种的欣喜到掌握时空的神圣,从万邦林立的聚落到最初中国的形成过程。
来源:中国妇女报 博物馆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感受千年文明的厚重与辉煌中国考古博物馆一层序厅两侧竖立着两面高大的文物墙。
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戎钰摄影记者 肖颢通讯员 黄敏“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这句话的含金量,走进博物馆才能更深切体会。那些跨越数百万年的国家宝藏,于静默不语中为人类解答“我们是谁?从哪里来?
来源:河北日报2021年3月26日,“探源中华文明 倾听燕赵跫音”大型全媒体考古系列报道(以下简称“考古系列报道”)的首篇——《雪落宫墙》,在河北日报文化周刊、河北日报客户端等多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开启了一场由考古专家、学者和记者、编辑团队引领读者和网友探访河北重要考古发现,感受燕
200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其中重大成果之一是“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实证”了中国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即证明中国存在百万年连续的古人类活动。
6月8日,我们将迎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这个日子的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将在辽宁沈阳举行主场城市活动。这是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展以来,首次在东北地区举办。东北地区的文化遗产有怎样的特点?当地如何让文化遗产更好融入地区发展和人民生活?
光明日报北京3月28日电(记者李韵、王笑妃)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日在京揭晓,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新年伊始,各地文博场馆纷纷推出新展陈,努力为公众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在湖北省博物馆,国内首个从百万年人类史讲述至现当代的通史展——“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展精彩亮相,包含“郧县人”头骨化石、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家河玉人像、云梦睡虎地秦简等在内的1.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国考古大会》秉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的创作初心,打造更深入人心的文艺作品,节目首创考古空间探秘形式,集时空探秘、舞蹈演绎、全息影像等多种电视表现形式于一体,30多位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次第踏上12大考古遗址,开启气象万千的探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