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腔隙性脑梗死】这个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腔隙”一词最早由法国医生提出,用来描述脑组织的病理术语,意为很小的囊腔。【腔隙性脑梗死】的定义是脑部毛细血管发生堵塞,由于大多数患者没有临床表现,一般于脑CT或脑核磁检查时发现,病灶直径 3~15 mm。
拿到体检报告,看到“腔隙性脑梗”这几个字,是不是心里咯噔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办?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
很多患者体检查出腔隙性脑梗,很纳闷,自己明明好好的,神志清醒、语言流畅、活动自如,怎么就脑梗了?虽然腔隙性脑梗短时间内不会造成危害,但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的人来说,提示小动脉可能已经出现了动脉硬化,更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中医临床上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比如高血压患者,我在辨证之后经常用到清肝降压方,搭配外用的足浴方;
每年9月是中国脑健康月,旨在唤起公众对脑健康的重视,加强人们对脑健康的认识和了解,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脑部疾病的发生。神经内科医生常常会被患者、家属及朋友询问:“医生,磁共振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我是不是中风了?
脑梗、卒中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脑血管疾病,其实,在发生严重的脑梗之前,脑部的小血管已经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病变,才最终忍无可忍“爆发”,这种细微的病变称为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55岁之后发病率明显增高。
有的老年人因头痛或头昏做了个脑CT检查,发现有腔隙性脑梗塞(简称腔梗),结果吓得不轻,以为自己患上了急性中风,会马上出现瘫痪、失语等症状。实际上这些情况是做脑部CT和核磁最容易“意外”发现的。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很多人一看到这样的结果,就自己吓自己,紧张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