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on, E. N., Aron, A., & Jagiellowicz, J. . 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A review in the light of the evolution of biological responsiv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6, 262-282.
有一阵子,我工作得很用力。可是一个姑娘说:你太敏感,让人很受不了。后来,她果然与我断了联系。那一刻,我还沉浸在我的矫情里,甚至我会为自己的敏感开脱。写字的人嘛,多少得有点新闻敏感吧。要不,我怎么会嗅到跟别人不一样的选题呢。可是,自从那位姑娘弃我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敏感让我很受伤。
文:小可| 壹心理心理圈·一杯咖啡心理《琅琊榜》最近很火,周围好多人在谈论它。不见得所有的人都看过这部剧。然而,胡歌饰演的梅长苏却深入人心。他拥有老鹰一般敏锐的洞察力,掌控局面,随心所欲。辅佐着“玻璃心”靖王走上皇位。 停!这不是热播剧评价,而是严肃的心理题材文章。
内心敏感的人,他的孤独感被无限放大,时刻在意外界的眼光,情绪轻易被别人的一举一动左右着,总是活得小心翼翼,或许在那些可以活得随心所欲的人眼里,这是矫情,是做作,殊不知其实是潜意识里缺乏安全感,一种顺其自然的自我保护。
在百度,打上“生性敏感”四个字,点击搜索,出来的信息多数是,“我生性敏感,怎么办?我怎么改掉它?”ElaineAron是最早对高敏感人群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她的研究指出,人群中有约20%的人有着异常敏感的大脑,这些人在面对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更强的生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