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杰文提到的抽水蓄能,是目前火热的储能赛道中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储能方式。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截至2021年,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占比达到86.2%。
抽水蓄能是储能主力军,具备寿命、规模、效率高、技术成熟等多维度优势,尤其是度电成本优势显著。尽管我国抽水蓄能总规模占全球的比例从2010年的17%提升至2020年的25%,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现阶段长时储能技术路线主要为抽水蓄能、熔盐储热、液流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五大类。2022 年底全球/中国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分别为 237.2GW/59.8GW,抽水蓄能在全球及中国市场中的装机占比分别为79.3%/77.1%,与 2021 年相比分别下降 6.8/8.3pct。
编者按:为了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驾驭了风、傍上了太阳。而储能作为“电网上的大号充电宝”,让电力电量实现跨时空的转移,具有平滑新能源波动、助力电网调峰调频、实现负荷削峰填谷等多种功能。2022年,是中国储能产业极不平凡的一年。
来源:人民日报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对改善新能源电源的系统友好性,破解电力生产和消费同时完成的传统模式,改善负荷需求特性,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推动储能更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离不开价格机制和商业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典驰 深圳报道2024年,“卷”成为储能行业热词中顶流。这场激烈的竞争导致了全产业链价格的持续下跌,新型储能技术的成本降低速度超出了行业预期,为大规模应用铺平了道路。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型储能相关招标项目规模合计23.5GW/75GWh。
唯有具备价值,储能才不再是“面子工程”,才能真正解决需求;不过,储能作为新兴产业,当前依然面临多重发展难题——调峰、调频及容量补偿等市场机制细则尚处空白,已建成的项目大多未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安全问题还未得以根本保障,没有形成统一的安全标准和公认的解决方案,从何入手推进解决…
从装机容量看,我国风光装机量从 2010 年的 2984 万千瓦增长至 2022 年的 75805 万 千瓦,年复合增长率达 30.94%,同时,根据国务院《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 2030 年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较 2022 年增幅达到 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