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汪仁洪农历辛丑年正月十四(公元2021年2月25日),是四川省南充市西充河流域(该市嘉陵区、顺庆区、西充县、南部县部分乡镇)民众的重要节日——“蛴蟆节”。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相关活动停办。去年农历正月十四(2020年2月7日),因同样原因蛴蟆节民俗活动也停办。
2013年蛤蟆节(资料图片) 四川南充蛤蟆节火了! 蛴蟆(音:qímá,四川方言读:qiema),就是四川方言中的“青蛙”,因为发音和“蛤蟆”相近,且青蛙和蛤蟆都捕食虫类,所以,外来人常常将“蛴蟆节”讹称作“蛤蟆节”。
本网讯(记者 李帅)今(8)日下午,记者在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看到, 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的“科学与读书-周末课堂”第一讲《南充蛤蟆节》在学术厅开课,吸引了近百名市民参加此活动。(冯文广教授)下午3时许,由原侨联主席冯文广教授任主讲的南充蛤蟆节正式开讲。
“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四川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蛴蟆节”都会在在顺庆区、嘉陵区、西充县等多地隆重上演。南充“蛴蟆节” 资料图蛴蟆也就是大众熟知的青蛙,也称作“蛤蟆”。据悉,正月十四送蛴蟆,在川东北部分农村已有300多年历史。
主演在开机仪式现场对戏。●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钦豪 文/图11月13日,一部讲述南充本土非遗“蛴蟆节”的电影——《灯火》,在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开机仪式。据悉,本片的演职人员有上百人,均由该校本届毕业生组成,该片也是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2025届毕业生的毕业大作。
蛴蟆节蛴蟆,南充方言读做qi me,意思是:青蛙、蟾蜍的统称。蛴蟆节,是在嘉陵农村地区比较盛行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四晚上,通常以天黑为准,大致在18、19点左右开始,家家户户都要点燃自制的蛴蟆灯,舞着火把,燃放烟花爆竹,抬着彩龙,敲罗打鼓祭祀祈福。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蛴蟆节,是厚植于川北乡土的地方性民俗节日,也是当地人春节期间的喜庆节日。2月23日,正月十四,在四川南充顺庆区、嘉陵区、西充县等地,又迎来万人点燃蛴蟆灯祈福平安顺遂的年俗活动。灯火流连,年味狂欢。
蛴蟆是青蛙和蟾蜍等蛙类动物的一种混称。正月十四送蛴蟆,是南充西河流域乡村一项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风俗。每年正月十四,西河沿线的西充多扶、顺庆共兴、嘉陵的金宝、三会等乡镇都会举行蛴蟆节。 据说,送蛴蟆儿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南充多个乡镇发生了“蛴蟆瘟”。
四川在线南充频道(记者 陈堃 实习记者 陈雪)再过几天,中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就要到来了,为了促进广大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视,今日,由四川省川北历史文化普及基地和南充市社科联主办的“天府人文讲坛 嘉陵江论坛”走进嘉陵区三会镇,并邀请了四川省前侨联主席冯文广教授现场与当地200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正月十四,恰逢立春。一场别开生面的“大狂欢”,在南充多地上演。让南充人民找到了,阔别已久的“年俗”味儿!丰富的文化底蕴,浸染了南充的每个角落,珍贵的非遗文化,也在此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每年正月十四夜晚,南充西河流域各乡镇,数十万名当地和周边群众及游客,点亮各自的蛴蟆灯走上街头,星星点点的灯光在乡间小路闪烁移动着,将山野映照得通红,场面颇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