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外界部分声音对“水稻上山”项目的质疑,6月30日,在云南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旱地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能亲自到现场去,与当地农民“一家家地问,一家家地谈”。
朱有勇院士在人民大会堂的发言是这样讲的: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今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我们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我们村277人,人均1000公斤,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
朱有勇朱有勇院士在在人民大会堂,宣称“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水稻上山让我们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他发言的根据与底气,是基于他的团队在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的坡地(原先种玉米的旱地)上,栽种405亩水稻试验田。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
前言:朱有勇院士在人民大会堂的发言是这样讲的: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今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我们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我们村277人,人均1000公斤,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
都知道云南是山地,“水稻上山”早有传统,但是深究下来,为何会水稻上山?上点年纪的云南农村人应该都还记得,旱稻产量很低,好一点亩产是水田的一半朝上一点,根本没法和种在水田里的相提并论,不知如今是什么品种的水稻,让院士这么有底气?
针对近期外界部分声音对“水稻上山”项目的质疑,6月30日,在云南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旱地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接受红星新闻采访。以下内容来自采访稿,原文:“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派驻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科技特派员,“水稻上山”技术由朱有勇团队研发并在澜沧县率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