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十九日谈》时,我正和学生一起赏读《木兰诗》,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说木兰是巾帼英雄,但他发现,整首《木兰诗》,表现木兰战场杀敌的内容只有寥寥六句,相反,关于木兰一家日常生活的描述占了大半,换而言之,她认为《木兰诗》里描述的木兰不够“英雄”。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见习记者 高慧萍“十六岁的夏天/我接受了一个生死未卜的大手术/哦,有时候,病痛者继续活下去的奥义/在于冰冷的柳叶刀递来半丝人间的温情/在于脆弱的生命在绝境中抓住一线坚韧的悬梯/我开始拷问自己:我为何要来到这个世界?
为什么写诗?26岁的陈博文说:“一开始我是想混圈出名,和诗人大佬们成为朋友,后来没有了这种心思,为写而写。现在,我更像是为了实现一种人生目标,也是我做所有事的终极目标——我想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25岁的何承远说:“因为多愁善感,话多,需要一个表达渠道,就写诗了。
我们写诗词的时候,是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是讨论中国现代作家写的旧体诗词,是不是应该进入现代文学史。类似的问题其实早已提出多年,在我看来,这些旧体诗词进入现代文学史,是毫无疑问的,是不必讨论的,它们本来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分。
诗人何为?文/北槡诗人本性不坏,只是天真。写诗的时候,世界是静止的。任思想自由地燃烧……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我从未认真思考过。写或不写,全凭感觉。没有风格,就是风格。你在哪里,诗就在哪里。不管你写不写,它都一直存在。无论写爱情,亲情,友情,赞美还是批判,都不重要。
12月4日下午,2024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即将落幕之际,来自中国、法国、美国、德国、阿根廷、黎巴嫩和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20多位中外诗人,走进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与热爱诗歌的大学生们进行了一场“诗歌之桥”诗人与大学生恳谈交流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