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辉煌下线,曹丕用谋上殿。东汉末年,中原战争频发,群雄四起,各地英雄像春雨过后的笋牙,到处都是。这样的怀疑也并非空穴来风,曹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同时又向天下喊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一句话吓得陈宫浑身乱颤。
公元220年,身为丞相的曹丕接受了汉献帝刘协的禅让,改汉为魏,和平结束了汉朝400余年的统治。事实上,曹丕在接受禅让之前已经掌控了朝权,随时都可以废除皇帝取而代之,可他为什么还要选择用禅让的方式获得皇位?
曹丕,字子桓,谥魏文帝,三国时期曹魏的开国皇帝。曹操的嫡长子,母亲是宣皇后卞氏。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
相对汉宣帝,可以说汉献帝的最后机会就是曹操刚死,制衡各种势力增加话语权,这时候外部势力不说,五子良将对曹丕的忠诚度有限,曹操生前禁止部将参与夺嫡,夏侯惇他们对曹植还是曹丕也是可有可无的态度,司马懿也说不上忠诚,就算汉献帝不支持曹植,曹丕咋就这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