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婆婆哄娃吃饭,娃不想吃只想玩,她嘴里说着“不要不要”,然后到处乱跑,婆婆先是好言好语的劝说,后来实在不耐烦了,直接吼了娃一句,不吃饿死你拉倒!结果娃顿了一下居然笑起来了,然后继续跑,不吃饭。婆婆看到吼叫不起效果,只好又端起饭碗,追在后面喂饭。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因为疫情,开学时间不断延后。 “小学线上课堂的每节课时长缩短,学习信息量大、节奏快,预习就更加重要了。带着预习遇到的问题听课,孩子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此外,对于课后作业,即使是口头练习,也应该按时按量完成。作业有错,也要及时订正。
爸妈和孩子们是息息相关的,爸妈们的言行会影响到孩子们。而在不知不觉中,爸妈们可能就会有一些不当的言行。这些言行会破坏亲子感情,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孩子们自己出现一些不好的习惯或性格。爸妈们记得要杜绝这些不好的言行哦。那么这些不好的言行是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文:安妮特.卡斯特尚(《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规矩》作者)很多亲子间的战争,是因为父母亲陷入了“不当行为的恶性循环”,以下五招,可有效从这种循环中脱身。1.不鼓励不当行为父母的手足无措或心烦不已,往往让孩子占上风,适得其反的增强孩子的不当行为。像是“活该”、“真受不了你!
2018年公映的《狗十三》是一部青春题材电影作品,反映了一位13岁青春少女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的成长泪痕与心灵阵痛,展现了长辈对于“听话”、“懂事”、“长大”的迫切呼求与孩子真诚、友善、单纯的心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家庭沟通的方式是直接关系到家庭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沟通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良的沟通往往是沟而不通,反而对家庭生活气氛起到伤害作用,进而对家庭成员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更加不利。
暑假才刚开始,爸妈们又多了和孩子的相处时间,可才放假不久,孩子整天在家不是睡觉就是玩游戏。有家长反映,“不管怎么说孩子都不听,批评了几句,就生气了跑出去了”。孩子在暑期过的随心所欲,而叛逆期的孩子更是不服父母管教。暑假期间,亲子冲突频发,家长们也是否因此而苦恼,不知如何是好。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作为父母,都希望尽自己所能把孩子教育好。但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三个教育误区,给孩子带来伤害。一、父母很少跟孩子沟通。
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尚未返校复课,多区也在实行居家办公的防疫措施。5月23日,新京报记者通过微博连麦的方式,邀请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敬娟,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师、海淀区心理兼职教研员李响,行为契约教养法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刘朝莹以及知名教育博主“晴天妈妈”,针对中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为学生和家长答疑解惑。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跟孩子发生冲突。如何才能跨越亲子沟通的鸿沟?亲子沟通之八大黄金法则,助父母轻松解决亲子冲突,优化家庭关系。孩子生气时,父母要保持冷静。孩子火冒三丈时,父母可千万别跟着激动,否则接下来只会吵得不可开交。此时父母的最高行为原则是:孩子越火,父母越冷。
虽说爱无止境,但是娇惯孩子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远远超乎你想象,而且还是不好的。对于抚养孩子,父母应该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基本规则,防止孩子将来出现不良行为,甚至触碰法律底线。下面七大方法教各位家长们怎么避免娇惯孩子。
孩子的成长要以赏识为主,但是适时适度的责罚也是必不可少的。何时责罚,如何责罚则是一门学问,不可不思,不可不知。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想要让孩子变得优秀,那么在其成长的道路上,就少不了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当孩子犯了错误,偏离“人生跑道”的时候,也能够适当的提出批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