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口、小区超市里,小包装的辣条、棒棒糖、薯片、小饮料等零食,家长们避之不及,孩子们却欲罢不能。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这些对学生“价格友好”的零食玩具,正成为许多孩子的“社交货币”,孩子们对“1元”产品热衷的背后,藏着他们难以满足的社交需求。
“坐标福建,有想要互换特产的吗?”“西安申请‘出战’!”“被厦门人暖到了。”……近来,各大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年轻人“互换特产”风潮。规则很简单,网友约定好物品的价格区间之后,各自准备一份家乡的特产邮寄给彼此。 那么,在“万物都能线上购”的当下,年轻人为何重燃以物易物的热情?
校门口、小区超市里,小包装的辣条、棒棒糖、薯片、小饮料等零食,家长们避之不及,孩子们却欲罢不能。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这些“价格友好”的零食玩具,正成为许多孩子的“社交货币”。(7月6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对于不少孩子来说,价格低廉的“1元零食”并不是他们乐意吃的。
最近互联网上一种新型的短期社交关系被频繁提及——“找搭子”。搭子似乎可以和万物兼容,吃饭搭子、减肥搭子、学习搭子......各种搭子的出现,给人一种都市年轻人全靠搭子活着的感觉。有人评价搭子是“新时代的友谊的代餐”,有人则认为它是“垂直领域最好的临时伙伴”。
比起在旅游途中才能品尝当地美食,或者在网上搜索购买外地特产好物,这届年轻人开始沉迷于开“特产盲盒”——最近,各大社交平台上流行起一股“互换特产”的风潮,就是陌生网友口头约定,互寄家乡特产。互换一般都是本着平等交换的原则,一些交换双方都会提前商量好总价,然后按照这个价格采购。
国际饭店的蝴蝶酥外加上海迪士尼的玲娜贝儿挂件,上海的一位市民用这些申城特产换来了成都网友寄来的腊肉和大运会吉祥物熊猫“蓉宝”。对于这样的交换她十分满意,在自己社交网站上她分享道:“有收到礼物的乐趣,有开盲盒的体验,还有与陌生人交换体验的快乐。
校门口、小区超市里,小包装的辣条、棒棒糖、薯片、小饮料等零食,家长们避之不及,孩子们却欲罢不能。艾女士在校门口观察发现,一到放学时间,学校旁边两家面积只有几平米的文具店里,就挤满了学生,非放学时段没有的各种小零食,此刻堆满了店家的柜台。
近日,互联网各大社交平台掀起了一股“互换特产”的热潮。互不相识的陌生网友,通过互联网建立联系,大致商议好物品的种类和价格,将家乡特产邮寄给彼此。一时间,许多相关话题刷屏全网——有新疆女子和张家界大哥互换特产,除了收获莓茶、正山葛粑等当地特产外,还收获一只腊猪蹄!
校门口、小区超市里,小包装的辣条、棒棒糖、薯片、小饮料等零食,家长们避之不及,孩子们却欲罢不能。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这些对学生“价格友好”的零食玩具,正成为许多孩子的“社交货币”,孩子们对“1元”产品热衷的背后,藏着他们难以满足的社交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