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男,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此生多寒凉 此身越重洋 轻描时光漫长低唱语焉不详 大风吹来了 我们随风飘荡 在风尘中熄灭的清澈目光。我上次讲到了清代诗文的时候,我讲到了吴伟业,讲到了纳兰性德,讲到了桐城派,讲到了两个诗人,一个很年轻的诗人叫黄景仁,一个非常重要的诗人叫龚自珍,用龚自珍来结束我们清代的诗歌,平心而论,清代会因他而感到光荣,结束得很漂亮。
一我很喜欢去河南安阳,长久地看着甲骨文和青铜器发呆。甲骨文部分被解读了,但我总觉得那里还埋藏着孕育中国文脉的神秘因子。一段横贯几千年的文化行程将要在那里开始,而直到彼时,那个老码头还平静得寂然无声。终于听到声音了,那是《诗经》。《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
算起来,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已经买了同样的三本书了!第一本是在2001年上学的时候买的,尽管当时吃饭的钱都很有限,却丝毫不会淡薄对书的炽热。每个周末都泡在学校所在城市的新华书店里。当时确实也阅读了好多书,唯独对余秋雨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很情有独钟。
作者用深厚的文学功底、深厚的史学功底、深厚的哲学功底,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连贯、绵延5000年的中国文脉,读完这本36万字的文化经典,让我们明白了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历经5000年,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这条5000年的中国文脉,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性格,这条5000年的中华文脉,塑造了我们每个人的前世、今天和未来。
【改进文风大家谈】作者:余秋雨(作家、文化学者)我主张,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从经典中获得启示。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积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以往,“读书人”的称谓属于少数精英阶层。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而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
历史 | 博物馆 | 文化本文关键词银豆/汲酒器/蹴鞠/稷下学宫Part 1古人喝酒有花样临淄曾经出土过这样一件青铜器具。它高65.2厘米,腹径7.2厘米,下端为一荷蕾形器,底部正中有一圆孔。上端为中空竹节长柄,顶端为封闭的龙首衔环,竹节长柄与荷蕾形器下下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