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补助费:按被征收房屋建筑面积给予10元/平方米计算,每户不低于1000元,产权调换按两次计算。临时安置补助费:按每户按实际调换面积8元/平方米.月,每户不低于900元/月执行。过渡期限:过渡期为30个月。
“城市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居住环境也应该改造了。”赛罕区巧报镇帅家营村的帅海军从小就在村里长大,看着村子周围的变化,帅海军也一直期待着自己的生活环境也能尽快得到改变。狭窄的街道、破损的路面、拥堵的汽车……帅海军告诉记者,随着村子里私家车的增加,村里的拥堵状况日益严重。
#房产头条##呼和浩特头条#呼和浩特本地官媒称,2021年,一年一度的重大会议曝出消息,呼和浩特要有43个大动作影响每个首府人。而铁口断房发现,其第23个大动作中有一句话是“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33个、46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23个区块、1.33万户。
棚户区改造项目及大青山前坡村庄规划建设是呼市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进的生态工程,大青山前坡村庄改造既能解决该地域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又有效保护首府重要水源地。对此,呼市国土部门为棚户区改造开通土地预审“绿色通道”。
【把好事办实】改造棚户区、改善住房困难群体居住环境,这是政府出台的一件好事。但在实际工作中,又面临资金筹集困难、拆迁补偿标准复杂、拆迁谈判旷日持久、分配摇号是否公正等问题。如何成功化解这些难题,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破题的要点之一便是将心比心。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五宜城市”目标,对全市基础设施落后、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居住环境较差的棚户区(含城中村)列入棚户区改造计划,2021年至2022年,经过市、旗县区政府的共同努力,已累计改造17个棚户区,完成改造5140户。
按照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和建设一流首府经济的重要部署,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经市、区两级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对玉泉区天骄、兴兴及落雁社区棚户区改造范围内房屋进行征收改造。
随着呼和浩特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仍有部分老百姓居住在棚户区,吃水困难、取暖困难、用电困难,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出行不便,尤其是一些城乡接合部的棚户区、城中村,管理比较困难,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如何让棚户区老百姓把“忧居”变成“宜居”,成为呼和浩特市各级党委、政府迫切解决的任务。
照片记录着生活的瞬间,也折射出了生活的变化。赛罕区退休教师乔阿姨保存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是一家三口在一间低矮平房前的合影。如今的乔阿姨和老伴儿居住着100多平方米的楼房,阳光透过大落地窗把屋子照得亮亮堂堂。
近3年来,这片区域拆迁了一部分就再无动静,给大家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困扰。随行的村民代表告诉记者,2019年9月和2020年4月,新城区住建局和部分村民签署了拆迁协议,陆续拆除了五六十户村民房屋,有的人领到补偿款后搬走了,有的人至今没有领到补偿款,房子也没被拆除,仍在原址继续居住,因为拆除其他房屋时原水电线路受到影响,用水用电遇到困难。
中新网呼和浩特1月18日电(张林虎 阿拉腾)“过去一年,我们全力建设‘五宜城市’(即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首府人口虹吸能力进一步增强。”18日,呼和浩特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环节,呼和浩特市市长贺海东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