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2日电 题:苏轼官箴法律文化中有何“人权”因子?——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柴荣中新社记者 吕少威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存在着怎样的人权理念?官箴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劝谏君主、督促官吏履行职责的重要文体,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权思想?
全文约1797字 | 阅读需5分钟吕本中,南宋人,其《官箴》开篇即写道:“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清乾隆年代四库馆臣称赞此三字为“千古不可易,固有官者之龟鉴”。
目 次一、核心价值是检察文化内核二、职业特征是检察文化品质三、规则制度是检察文化规范四、行为方式是检察文化呈现五、器物媒介是检察文化载体摘 要检察文化概念问题是研究检察文化的核心问题,也是新时代推进检察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去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必须站在勇于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李云龙宋代吕本中在《官箴》中言:“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意思是为政做官必须坚持原则,勇于担当,不怕得罪人,而个人操守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在吕本中看来,“此亦要言。私罪固不可有,若无公罪,则自保太过,无任事之意。
在三江交汇的重庆市合川区,涪滨路广场上有一座当地为纪念“一代廉吏”于成龙而立的雕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于成龙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知州、湖广黄州府同知、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经六省七地二十三载为官,被谥“清端”、追赠太子太保。
作者:周安禹我国古代典籍《官箴》中提出:“公生明,廉生威。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共产党人的做人之本;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是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基。
早在11年前,2013年4月19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