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欢)无糖饮料是近年健康风潮下的爆款,其甜味剂的安全性也让部分消费者产生担忧。4月7日世界卫生日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对无糖饮料及甜味剂问题进行科普,他表示无糖饮料如果仅添加了甜味剂,确实没有能量产生。甜味剂只要是按照国家标准使用,就是安全的。
新京报讯(记者刘欢)“食品安全的主要敌人是食源性疾病,而食品信息不对称仅次于食源性疾病”,9月8日,首届食品与健康传播大会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食品信息不对称是仅次于食源性疾病的食品安全问题,仍需要加强科普工作,特别是发挥媒体在纠正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一场食品安全会议上的发言,却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不满。这位院士竟然说食品谣言带来的危害不亚于食源性疾病,这话一出,立马惹得网友们炸了锅。大家纷纷吐槽:难道现在食品安全问题不严重吗?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肺功能减退等是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中间危险因素’(指能直接导致或加剧发病风险的因素)。其中,超重和肥胖会增加绝大部分慢性病发生的风险。如果控制好这些中间危险因素,可以减少60%以上的慢性病发生。
人们的口味越来越重了吗?现如今,无论是在家还是出游,从大家的饮食习惯上不难看出,摆上餐桌的食物越来越丰富,口味也越来越重。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已达9.3克。重口味的食物会对味蕾细胞产生刺激,降低它们对化学分子的敏感度,造成味觉细胞需要重口味饮食才能激发味觉感受的假象。
新京报讯(记者刘欢)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大会暨2024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大会近期在北京举行。会上多位食品行业人士对我国食品安全建言献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食品行业要在保障食品安全底线基础上,不断向营养和健康方向发展。
嗨,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节目,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老百姓们比较关心的话题——食品安全。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品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所谓病从口入。很多病都是因为吃的不好,所导致的。但最近几年,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层出不穷。
“脱氢乙酸钠”标准调整引发公众热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在网上被频频娱乐化、被拍成搞笑段子的“毒蘑菇致幻”中毒事件,可以当儿戏轻视吗?“中药奶茶”等中式新潮养生法在年轻人中走红,它们是否能拯救“当代脆皮年轻人”?食用油燃烧变“沥青”又是怎么回事呢?“神仙酒”真有神奇功效吗?
11月20日,由(ISFN)国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峰会组委会、中国功能食品产业大会组委会主办的“第六届(IFSN)国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功能食品产业大会”在北京召开,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阿阿胶”)受邀出席。
受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陈君石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淑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天摄入300~500克牛奶或等量乳制品。但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的乳制品摄入量仅为25.9克,不到推荐量的1/10。
有些人不习惯乳制品的味道而不愿喝奶,有些人因为听信不实传言而不敢喝奶……针对误解,一起听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的意见。错误观点1:奶牛产奶靠打激素陈君石:目前,欧盟、加拿大、中国等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出于动物福利的考虑,禁止使用牛生长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