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正是因为邓世昌在甲午战争中英勇无畏的表现,所以邓世昌管带也就留下了碧海忠魂的美名,而作为邓世昌座舰的致远舰也就留在了那片碧海之中,伴随着近几年的考古深入,潜水员们已经在黄海的水下发现了沉没的致远舰残骸,处于保护文物的原因并没有被打捞出水。
1894年英国出版的画报《Cassell's Illustrated History of England》上,就有一幅表现"经远"奋勇作战的铜版画,相比之下,画上的"经远"和《TheGraphic》刊载出的"致远"图画相像异常。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在本厂长的好友、著名海军史研究者陈悦先生的鼓励和协助下,本厂长于2018年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图纸重新绘制了全套的参加过甲午海战的中国军舰线图,在此之上更进一步,有了尝试绘制一条中国军舰的纵向剖面图的心思,在纪念一百多年前曾经为保卫中国海疆而浴血奋战的海军先烈的同时也能向普通人展示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海军官兵在战舰上是如何生活、工作以及作战的直观画面。
致远舰上发现的武器弹药。致远舰上发现的餐具残片。(本文图片为受访者提供)核心提示记者8月8日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历时7年编写而成的《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正式出炉。这是我国“甲午沉舰系列”首个水下考古调查报告。
去年,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中心在我国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甲午海战沉没战舰,并命名为“丹东一号”。从今年8月开始,国家文物局对“丹东一号”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一大批文物陆续出水。经过对文物进行分析发现,这艘战舰就是甲午海战期间沉没的“致远”舰。当年奋力撞向日舰的“致远”舰终于确定了身份。
经过历时两年多、多方共同努力的水下调查,笼罩在神话和误解之后已有120余年的甲午名舰“致远号”,下落终于被查明。两次重大物证的发现日,宿命般地都定格在军舰战沉纪念日。CG制作的“致远”舰全貌图 1894年9月17日15时20分,黄海北部大东沟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