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87年,广东的一位老太太收到了一本杂志,但是亲朋好友里没人买过这本杂志。为了弄清楚这本杂志有什么特殊之处,老人和家里人翻看了里面的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1987年,广东一老人收到了一本杂志。面对杂志,老人很是迷糊,因为家里没人看这种东西。
2月7日,黄旭华同志治丧工作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
开篇:一张消失的“全家福”1957年,上海码头,一位年轻人提着行李与家人告别。母亲拉着他的手问:“孩子,你要去哪儿工作?”他沉默片刻,只答:“去北京,搞科研。”这一走,他“消失”了整整30年。家人再未见过他,甚至连父亲临终前都未能见他最后一面。
序“学医救不了国!”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从鲁迅先生嘴里说出来,不过与“弃医从文”的周树人不同,黄旭华说了一句:“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或者是造船。”这样一个简单又远大的信念,造就了中国的“核潜艇之父”。可鲜少有人得知,黄老走这条路,堪比天堑,步步艰难,段段险阻。
第一章 烽火少年(1926-1949)1937年9月,汕头港的秋阳被硝烟染成血色。11岁的黄绍强趴在瓦砾堆里,怀中护着5岁的妹妹。日军轰炸机的轰鸣声中,他摸到半本沾着泥浆的《达夫物理学》——这是岭南大学物理系教授逃离时遗落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