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网悼念一位老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在湖北武汉逝世。大家为何集体追忆黄旭华?从他的三句话中兴许能窥见答案。
2月7日,全网悼念一位老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在湖北武汉逝世。大家为何集体追忆黄旭华?从他的三句话中兴许能窥见答案。
人民网记者 张沛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这一消息传来,让无数人为之悲痛。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生前的同事,更是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对 “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的深情礼赞,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更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光辉典范。
于志瀛赛后展示成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本报讯(记者 胡田歌)5月26日至6月5日,2024年自由潜水亚洲杯深度赛在菲律宾邦劳岛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百名顶尖潜水员齐聚一堂,突破自己的极限。河南小伙儿于志瀛发挥出色,取得攀绳下潜(FIM)100米白牌,并获得该项目的第三名。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4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这一天,它将进入世界最深的海域向万米洋底发起挑战2020年11月10日,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这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记者洪治穿戴潜水装备下水。张滨摄近日,记者来到东部战区海军某机动救捞中队,恰逢多功能潜训馆开展重装潜水课目训练,记者便以“见习潜水员”身份参加了这次训练。走进多功能潜训馆,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个按深度划分区域的潜水池。池水清澈见底,粼粼波光下,潜水员作业动作清晰可见。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丁连长的双手不自觉地紧攥成拳,双眼盯着毫无波澜的水面。成功尝试了新的下潜深度,到了岸边,陈朋辉来不及擦掉头上的水渍就顺势坐在地上,找出事先准备好的笔和本,记录下水下训练得到的宝贵数据。
■解放军报记者 洪 治记者洪治穿戴潜水装备下水。张 滨摄近日,记者来到东部战区海军某机动救捞中队,恰逢多功能潜训馆开展重装潜水课目训练,记者便以“见习潜水员”身份参加了这次训练。走进多功能潜训馆,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个按深度划分区域的潜水池。
2024年2月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团队代表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在耳熟能详的动画片插曲中分享童年欢乐时光致敬深藏心底的“海洋梦”“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承载着海洋强国的国家梦想在“蛟龙号”的深潜任务中山东大学先后两次作为参航单位参与其中位于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郭媛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所长叶聪9日表示,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计划每年探索一到两个新海沟,为人类了解海洋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丁连长的双手不自觉地紧攥成拳,双眼盯着毫无波澜的水面。成功尝试了新的下潜深度,到了岸边,陈朋辉来不及擦掉头上的水渍就顺势坐在地上,找出事先准备好的笔和本,记录下水下训练得到的宝贵数据。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奋斗者”号是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它们为我国深海科学探索立下赫赫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