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文学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诞生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作家,既有以鲁迅、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严肃文学”作家,也有张恨水、徐枕亚等人领头的“通俗文学”作家,世称“鸳鸯蝴蝶派”小说流派。
新鸳鸯蝴蝶派,在以青年男女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中,体现出的独特文学思潮一直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而张恨水,因小说中多写多情才子与貌美佳人之间的故事,也被称为鸳鸯蝴蝶派的代表者。他对《三国演义》等小说的迷恋,到后来起伏多变的人生经历,为他的浪漫现实主义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
张恨水被称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也被尊称为现在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生于1895年,卒于1967年,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人。自幼酷爱文学,17岁就以"恨水"笔名投稿、发表文章。1924年,凭借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
张恨水先生曾被老舍称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他有一个独特的人生信条:“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也确如信条一样,张恨水的创作数量在20世纪中国小说家中是惊人的。他当年的经济生活究竟怎样呢?01月薪8圆开始报人生涯张恨水(1895—1967)原名心远,祖籍安徽。
他是民国最高产的作家,一生所作长、短篇小说百余部。他靠写小说养活一家十多口人,并在北京买下四合院。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祖上为朝廷武职官员,父亲在江西南昌做小官任职,1895年他出生于此地,不幸在他十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从此便跟随母亲回到了祖籍安徽。
曾经在北京召开的张恨水研究会,新华社通讯稿中说:”张恨水毕生从事新闻工作和致力于文学创作,曾创作了《啼笑因缘》、《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巜八十一梦》等120多部中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文、诗词作品,达3000万言,被人们称之为新闻巨匠和章回小说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