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生于1891年,安徽绩溪人,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关心政治,却不愿意做官,只愿以一介布衣的 身份去审视社会中的问题,针砭时弊,提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改革建议,他也是爱国的,国家危难之际,他不愿让学生罢课,参与游行,自己却从未停止过发声。
最近大火的“觉醒年代”电视剧中,我们看到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一批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提倡并领导的近代中国第一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界形象深远,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
提起胡适,不同年代的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全然不同的面貌,五四运动的浪潮中,他高举白话文的大旗,是无数青年心中的“文学先锋”,几十年过去,历史的风沙似乎模糊了他的形象,“公知鼻祖”、“文化买办”等标签又将他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那么,胡适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也许今天的我们很难从某些立场上称胡适之是伟人,但是无论出于什么立场,我想大部分人都很难否认胡适的确是一个名人。据说,20世纪初,世界上有两个家喻户晓的中国人,一个是老年怪杰辜鸿铭,另一个就是青年才俊胡适之。
,“五四运动”那可真是要给他打上一个大大的钩钩,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胡适那简直就是把“文学创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说起来,胡适这位文化巨匠却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些主张,让人觉得有点像是在开玩笑,他的言辞不止引来了争议,更是让许多人对他的“爱国情怀”产生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