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李辉通讯员 李长林为了感知、继承和发展传统泥塑文化,提高孩子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1月31日,武汉市江汉区图书馆举办了“童眼看非遗之与‘泥’为伴——泥塑创意”活动,有15组家庭参与。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时代气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他们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是国家建设的先行者,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逐梦者!
背景材料:惠民县的泥塑,出自该县的皂户李镇河南张村。河南张村人以前做出来的泥塑,主要是泥娃娃。做一个冬天,到阴历二月二那天,拿到火把李庙会上卖。当地人买泥娃娃,是因为自己刚结婚或家里有刚结婚的儿女,买个泥娃娃抱回家,希望早生娃娃。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鸣/文 钱念秋/摄)一块泥巴,可以变幻出多少种模样?4月26日,“泥塑人世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藏南京泥人专题展”开展。该展览由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承办,展出了馆藏南京泥人经典藏品88件(套),让你看到南京泥人“七十二变”的无限可能性。
他随手拈来一撮泥,捏、揉、搓、刻,不大一会儿功夫,一个泥人形象跃然而出,栩栩如生,连每一根发丝都清晰可见。这个能给泥巴赋予“生命”的人就是鄄城刘家泥塑第五代传承人刘昌伟。据悉,刘家泥塑起源于清末,因地处黄河岸边的特殊地域关系,又取材于地下2米天然的黄河淤泥,缔造了它的独特之处。
“河南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这首广为流传的童谣里提到的捏泥人,指的就是惠民泥塑的制作。7月5日,“百年非遗看滨州”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民县文化馆皂户李镇分馆非遗展厅,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民泥塑的历史,在与非遗传承人的面对面交流中了解惠民泥塑的匠心技艺。
在即墨地界,有一个捏泥人的奇人。听说,他能用泥巴捏出活灵活现的泥人,比那照片都真,而且他捏的泥人各个都有故事。奇人姓甚名谁,没人说得清,只知道大伙都管他叫“泥人张”。听老一辈的人讲,泥人张年轻的时候可是个狠人,他捏的泥人能从纸上走下来,到人跟前磕头作揖,那场面,可邪乎了!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3月21日消息(记者 孙春丽)3月21日上午,“泥猴张”第二代传承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米猴李”李自强和在海南的亲传弟子徐红宇一起,走进海口市第二十八小学五(7)班教室,手把手教同学们进行泥塑创作,给大家上了一堂特殊的劳动课。非物质文化遗产“捏泥人”课堂。
天水“泥人赵”——用泥巴定格人生百态“天水赵氏泥人”是甘肃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旭辉,在传承天水民俗泥塑的基础上,赵旭辉将传统与创意糅合起来,不仅为天水民间泥塑赋予了新的意义,并且发展、丰富了天水民俗艺术,捏出了属于天水本土的一种地域文化。
图片上这个展示自己泥人作品的老人名叫刘来田,他家住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杨庄乡侯官寨,刘师傅做泥人40多年,自学成才,坐在家中足不出户玩泥巴,做出的泥人作品惟妙惟肖,形态夸张,作品反映了关中农村的所有生活,在当地已经是名声鹊起,不但深受百姓欢迎而且也是外国人喜欢的泥塑艺术品,一个最高卖价800元,可是老人现在感慨儿子不愿意继承老玩意,面临失传,我们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我在三十多年的塑像艺术生涯中,学习借鉴前人的传统艺术手法,领悟他们的艺术境界,在传统技艺和形式的基础上,再融合现代的审美,创作自我的泥塑人生,把河州农耕文明用泥塑艺术呈现出来。”对于河州泥塑的创作理念,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临夏泥塑非遗传承人常天平这样说道。
“我玩泥巴,做泥人算起来已经42年了,这个老手艺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可是我从来没有正式拜过师傅,说起来就是个自学的本事,年轻的时候喜欢这个,看看别人做然后回家自己练习,人干啥事情最怕上心,操了心做起来就很容易,手艺上了身就放不下了,一玩就是大半辈子,虽说没能发啥大财,可是养家糊口还是绰绰有余,现在我老了,就是有个担心的事情,处境很尴尬,传承出现了大问题,唉!